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于1862年完成的《悲惨世界》,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小说歌颂了善和光明,饱含作者对人类苦难的关心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这部著作体现的艺术风格是
A. 表达个人强烈情感的浪漫主义
B.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C. 注重批判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
D. 反传统和反理性的现代主义
1854年,英国作家狄更斯《艰难时世》中描写英国工业城镇: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上面冒着长长的黑烟;运河被染得又黑又臭。大街小巷都一个样,里而住的人也差不多,他们在同一个时间上班下班,做同样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今天和昨天、明天没有不同,今年和去年也一样。这表明了
A.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B.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C.城市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D.工业革命中人们没有人生追求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提倡权力的制衡防止暴政
C.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
美国联邦党人曾论证“在所有人数众多的议会中,不管由什么人组成,感情必定会夺取理智的至高权威,如果每个雅典公民都是苏格拉底,每次雅典会议都是乌合之众”。该观点强调
A.美国国会议员的人数有所固定 B.根据代议制类型确定议会人数
C.精英政治比直接民主更具优势 D.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共和制基础
在罗马共和国地理版图向海外扩张的同时,罗马的外事裁判官不断进行司法活动。他们在裁判案件时,以行为是否“出于善意”为衡量标准,而无论主体身份是罗马人还是异邦人,都能够得到保护。据此可知,古代罗马外事裁判官的司法实践
A. 推动了自然法观念的形成
B. 利于新法律契约关系的形成
C. 维系了罗马贵族道德水准
D. 使罗马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明代法律规定:“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对放债、逼债等行为也有种种限制。但在“民不举官不究”的前提下,高额利率等“违禁取利”比比皆是。这表明明代
A.专制体制崩溃,金融市场混乱
B.民间需求与国家政策的矛盾
C.商业环境宽松,经济秩序稳定
D.资本主义萌芽获得丰厚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