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快速增长,江南地区的农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口过剩,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小,以至于所产粮食不足以供应当地人口的食用。这一现象使该区域
A.陷人民不聊生状态 B.市镇经济发展壮大
C.对外输出大量人口 D.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自汉朝以来,中央设置的监察区,最终往往转化为地方行政区,州、道、路、省莫不如此,中央派遣到地方的监察官,最终往往也转化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体现了
A.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B.中枢机构的适时调整
C.行政效率的实际需要 D.中央集权持续性强化
秦王朝的基本政治精神是以法律治天下,但也需要学者来提供礼仪和文化方面的协助,秦朝初年,曾设博士七十人,其中大部分均为儒生。由此说明
A.儒法两家思想上存在一定相通性
B.秦朝时期儒生具有较高政治地位
C.秦朝建立初期并不排斥儒家思想
D.儒家的主要功能是树立礼仪规范
商王室成员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绝大多数都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而在同一遗址其他等级较低的贵族墓葬,以及其他地区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却大多是低锡的青铜甚至纯铜。这反映了
A.各地青铜器制作水平存在差异 B.商朝对锡矿资源形成绝对垄断
C.商朝礼乐制度渗透到生产领域 D.商朝对青铜工业实行严格控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宋代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据材料二,概括宋词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兴盛的主要原因。
(3)宋代的思想文化虽然繁荣,但是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艺复兴”。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其原因。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伏尔泰(1694—1778年)实际上是启蒙运动的化身,他用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对广泛的主题进行评论。伏尔泰最大的成就可能是在先前笛卡尔主义盛行的法国支持了英国式的经验主义。这不仅意味着他鼓动法国思想家接受牛顿的得到经验证实的科学体系,而且也意味着他鼓励他们在知识倾向上减少一些抽象的和理论的东西,更多地解决日常问题。
伏尔泰致力于评论当时的问题,是公民自由的热心代言人。在这方面他的战斗口号是“清除丑行”,所谓“丑行”指各种形式的镇压、狂热、偏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认为“因为意见不同而迫害他人的人与怪物无弄”。因此,他在给一个反对者的信中写道:“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后来一直被作为个人自由的最高原则。在所有的偏执中,伏尔泰最痛恨宗教偏执,因为它完全建立在愚蠢的迷信基础上。伏尔泰也常常抨击世俗国家实行专制统治。特别是他认为英国的议会制度比法国的专制制度更可取,同时国家的政策导致无意义的战争时,这些国家的行动就是犯罪。
伏尔泰作为乐观主义启蒙原则的宣传家使他的思想——通过“清除丑行”使人类迅速向前发展对那一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伏尔泰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