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梁启超在《中国之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其最要之义,不过曰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原泉,麦喀士曰:“现今之经济社会,实少数人掠夺多数人之土地而组成之者也……中国古代井田制度,正与近世之社会主义同一立脚点。这反映出( )
A.梁启超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 B.社会主义思想当时影响广泛
C.梁启超对社会主义认识透彻 D.马克思主义在晚清时有介绍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他指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陈独秀发表此文的主要意图是( )
A.宣传民主与科学 B.抨击封建思想道德
C.呼吁青年改造国家 D.强调青年的重要性
唐朝后期,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从字顺”“文以载道”。民国初期,胡适、陈独秀等则主张“使用白话文”“文学革命”。两场文化改革的共同背景是
A. 改变文学的形式与内容
B. 强烈的文化危机意识
C. 民族危机下的救亡图存
D. 回归孔孟儒学原典
日俄战争后,中国的立宪运动开始风起云涌。立宪派与工商业关系密切,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多为立宪派发动;文化领域的学堂、报刊、著译等新文化事业,立宪派也比革命派影响大得多。这反映了当时( )
A.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君主立宪理论在全国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已经揭开了序幕 D.西方民主观念的影响日益扩大
1862年8月,京师同文馆成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学员招收最初从八旗儿童中挑选,后来从贡生、举人提高到进士、翰林院编修、检讨等正途出身的京外各官,年龄放宽到30岁,也不专限八旗。课程设置先后有外语、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以及外国史地等。这表明京师同文馆在当时( )
A.受到大众尤其是官员的欢迎 B.促进了传统教育的转型
C.推动中国教育实现了近代化 D.开启了洋务运动的进程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基因工程得到重大发展,对于人类发展史,该工程认为,目前已进行的中国人所有相关基因检测,父系和母系都有来自非洲的基因,同时未发现任何一点与北京人相同的基因。这个研究( )
A.否定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B.造成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矛盾
C.佐证了人类“非洲起源说”
D.大大加强了非洲人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