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中央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学习,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镕基(初高中分别毕业于湖南师大附中、长沙市一中)指示,上海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学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反映出朱镕基当时
A.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B.纠结姓“资”姓“社”区别
C.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对苏联解体后的问题思考深刻
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下表为目录内容,它( )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
党和非党的关系 |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
是非关系 |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
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方针
B.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尖锐性
C.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D.属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谈民族主义,主要是指推翻满清专制政府。1924年新三民主义的阐释,在谈民族主义的时候,主要则是指反对帝国主义,甚至在解释民权主义时,也与反对帝国主义紧密结合。这个变化反映出( )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共可以为共同目标而合作
C.中华民族基本概念的转变 D.当时西方殖民侵略骤然加强
1904年,梁启超在《中国之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其最要之义,不过曰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原泉,麦喀士曰:“现今之经济社会,实少数人掠夺多数人之土地而组成之者也……中国古代井田制度,正与近世之社会主义同一立脚点。这反映出( )
A.梁启超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 B.社会主义思想当时影响广泛
C.梁启超对社会主义认识透彻 D.马克思主义在晚清时有介绍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他指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陈独秀发表此文的主要意图是( )
A.宣传民主与科学 B.抨击封建思想道德
C.呼吁青年改造国家 D.强调青年的重要性
唐朝后期,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从字顺”“文以载道”。民国初期,胡适、陈独秀等则主张“使用白话文”“文学革命”。两场文化改革的共同背景是
A. 改变文学的形式与内容
B. 强烈的文化危机意识
C. 民族危机下的救亡图存
D. 回归孔孟儒学原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