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南汉宸指示中国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一边倒。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这反映出
A.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
C.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 D.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认为“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国民党则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提出“欲求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固有赖于本党同志之努力,尤须全国人民戮力同心,共同担负”。可见国共两党
A.都强调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B.都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
C.都注意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D.都认为兵民是胜利之本
下表为1911~1933年全国30人以上工厂数及上海同类工厂数的统计表。该表反映出上海
A.一直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 B.经济发展最为迅速
C.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地位突出 D.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
1916年初,陈独秀撰文说:“吾国年来政象,唯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希望中国的青年人能够像法兰西革命那样,成为“强有力之国民,使吾国党派运动进而为国民运动”。陈独秀旨在
A.唤醒青年的公民自觉 B.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C.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D.创立无产阶级政党
有学者认为清王朝的覆亡“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崩溃的结果”,因为“军队、士绅、官员、满族是清朝统治最重要的支柱”,“辛亥前夕已全部动摇”。这一观点
A.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B.淡化了辛亥革命的意义
C.夸大了清末新政的弊端 D.强调了外来文化的冲击
魏源认为美国的选举制度“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白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这表明魏源
A.对于世界大势了然于胸 B.对近代西方民主有所认识
C.要求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D.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