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各国的做法
A.有利于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B.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C.促进世界市场协调的发展
D.有利于本国经济长久健康的发展
下图为创作于1953年的新年画《又增加了两分》(局部),描绘了一位年青的姑娘在麦收劳动中表现优秀,获得了集体评工会增加的两个工分。这反映了当时
A. 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
B.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C. 男女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D. 互助劳动提升农民积极性
下表记载的是1867~1892年中国进口棉花和棉纱价格变动情况。表内记载情况表明,当时
年代 | 棉花进口价格(关两/担) | 棉砂进口价格(关两/担) |
1867 | 13.79 | 43.29 |
1870 | 13.25 | 38.21 |
1874 | 8.34 | 28.62 |
1880 | 10.33 | 24.08 |
1886 | 8.03 | 2046 |
1892 | 10.85 | 16.97 |
A. 各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B. 进出口贸易以棉花和棉纱产品为主
C. 洋棉和洋纱已占据市场的主体地位
D. 农民家庭棉纺织业受冲击日益严重
19世纪,英国政府在各工业城市建立城市学院,推行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这些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不少的城市学院在20世纪发展为完全大学。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产业革命扩大了教育需求
B.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优势
C.政府极力调节劳资矛盾
D.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不足
依靠去往东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葡萄牙商船畅通无阻地往来于欧亚之间。葡萄牙在16世纪成为东方贸易帝国,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的地位逐渐下降。这表明
A. 新航路开辟导致商路中心发生转移
B. 商业贸易促进了葡萄牙的工业发展
C. 葡萄牙是三角贸易活动的主导国家
D. 亚洲传统社会因贸易遭遇灭顶之灾
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A. 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
B. 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
C. 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
D. 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