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新道家”推崇为最高明的学派,理由是“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人与自我),动合无形(人与道),赡足万物(人与自然),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这体现了当时
A.道家逐渐被推崇为正统 B.兼容进取整合的时代特色
C.士人无法实现思想创新 D.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礼记﹒王制》记载:“平民祭把祖先的献礼是:春天荐韭菜,夏天荐麦子,秋天荐黍子,冬天荐稻子;韭菜配以鸡蛋,麦子配以鱼,泰子配以小猪,稻子配以鹅。”这说明商周时期
A.重农抑商意识严重 B.小农经济的盛行
C.对农耕经济的重视 D.注意农牧业协调发展
法乃人类秩序的规则,法治乃当世共通理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律是可以移植的,人类社会很早就开始通过移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来建立自己的社会秩序,法律移植也一直被当作促进社会变革的最直接、最有效率的工具。立法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在立法过程中对其他国家相关规则的考察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早在古罗马时代,罗马的立法者在立法之前也总是要派代表去其他城邦考察。从历史发展来看,欧洲国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对罗马法研究和移植的热潮。
材料二 从19世纪后半叶起,亚洲国家开始移植西方法律,比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更多地表现为接受外来规则和本土习惯法的融合,从而呈现出法律的现代化特色。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节点上,由于法律资源的稀缺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规则的强烈要求,我国综合借鉴了很多国家相应的法律,比如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就是中国人没有见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情况下出台的。
——均摘自信春鹰主编《全球化与多元法律文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罗马法体系发展的主要历程,概括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重要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例,说明“法律的现代化特色”,简要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出台的原因。
“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之有希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征平叛后,雄才大略的周公旦对国家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周政权派同姓子弟、周室勋臣及异姓姻亲,于远离邦畿数百里乃至数千里之外的要冲地区建国,以宗族分权的形式扩大和巩固姬姓的家天下。这些分布在极其广大地域之内的周系诸侯,以宗法关系为基础,以礼乐制度为纽带,使周王朝在远较“大邦殷”的范围广阔得多的地域内实现了有效的统治,从而为三代之后的中央集权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摘自马平安《中国政治史大纲》
材料二 这次改革根据农业的收入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地产收入达到500斗的公民,称“500斗级”;第二等级是收入达300斗、有养马能力者,叫“骑士级”;第三等级是收入达200斗、有牛耕田者,叫“牛轭级”;第4等级是收入在200斗以下的公民,称“雇工级”。根据公民所属的等级决定其所要承担的政治义务,等级越高,担任的公共职务越高;军事义务也按等级分配。这次改革还鼓励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参与公共事务的最后决策;新设立的民众法庭也对全体公民开放。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周公旦“重大改革”的主要内容,简述西周社会在血缘亲疏基础上形成的等级关系。
(2)阅读材料二,指出“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概括材料二的要点。
(3)中国和西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但彼此之间差别显著。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西周宗法等级制度的政治意义;②对古代雅典政治改革中财产等级制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其实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到了1688年,英国的统治阶层已齐心协力,下决心要把詹姆士二世搞下台。他们不能容忍专制制度的恢复,更不能接受天主教的复辟;但同时,他们也不愿再看到新的革命,不愿让下层民众再参与国家政体的设计。它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
——摘编自钱乘旦、许明洁《英国通史》
材料二 《清帝逊位诏书》这个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就其宪法义理上看,所表现出的核心原则……是和平原则。和平与暴力相对立,与战争相对立,面对着中华民国肇始之际的革命激进主义,清王室最终选择了以和平逊位的方式,将统治权转让给未来的共和立宪国体,由此避免了频仍不断的战争烽火和生灵涂炭。
——选自高全喜《政治宪法学视野中的〈清帝逊位诏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场“不流血的革命”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它对国王与议会权力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清帝逊位诏书》发布的时间,简述该诏书发布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1866年,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专为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舶零件,三年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转化为近代企业。1872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产品行销欧美,获利颇丰。
——摘自人民版教材必修二
材料二 以1901年开始推行的“新政”改革为契机,清政府开始改弦更张,将过去历代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一变而为“振兴工商实业”政策,在国家权力干预下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重商主义开始由一种思潮和地方经济活动转化为官方政策,对中国近代化历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途径及空间分布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清政府推行“振兴工商实业”政策的背景,简述重商主义成为官方政策后,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