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如果不履行道德义务(如对君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他人谴责,而且会被人群疏远从而失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对于背信之人的惩罚,无需借助法律手段。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
材料二 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们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能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
——摘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方在传统“信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传统“信用”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世纪80年代,在欧洲多个国家中,保守性质的政党取代了长期执政的社会民主党,他们普遍提出了大规模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的经济政策。这说明
A.凯恩斯主义在西欧遭到彻底否定 B.削减福利开支成为普遍共识
C.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遭受严重挫折 D.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府政策
1923年,列宁向党内强调,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带有两面性的文化:它既有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进步性;又有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相连的局限性。这一认识
A.与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是相适应的
B.深刻揭露资本主义文化的腐朽本质
C.促成了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解
D.表明俄共(布)放弃意识形态斗争
18世纪前,英国的圈地运动主要是民间自发的强占圈地或协议圈地,18世纪中期后,大规模出现由议会颁布圈地法案来推进的圈地行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B.英国推行国有化的经济政策
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的分布 D.议会通过圈地来扩大其权力
苏格拉底认为节制是获得幸福的智慧;柏拉图提出了正义、智慧、勇敢、节制四大德性;西塞罗倡导节制是灵魂各部分的和谐。这表明
A.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在古希腊
B.古代西方的节制观念被普遍认同
C.古希腊哲学以道德为研究中心
D.古代西方的道德观具有理性色彩
新中国的外交史可简略划分为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第一阶段,基本以革命为视角;此后为第二阶段,大致以发展为视角。这表明
A.两个阶段的外交政策存在根本性区别
B.国际格局演变决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C.新中国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
D.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