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 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 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 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材料 任仲夷是中国改革开放重要的参与者,被誉为“改革八贤”之一。1980年冬,任仲夷受命调往广东。主政广东期间,搞活经济的思路明确坚定,成效明显。外贸改革,突破独家经营,打破大锅饭。物价改革,按价值规律办事,放开猪、蛋、鱼、菜的统一购销。突出在“包”上做文章,把相当一些经济决定权下放到企业。投资体制改革,用“以电养电”、“以路养路”、“以桥养桥”等办法集资搞建设。到1985年底,广东企业用人基本放开,各级财政已实行包干,乡镇企业完全由市场调节,国有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在全国引发了第一次“珠江三角洲热”。
任仲夷提出既要注意吸引港澳资金和技术,也要吸引日本、欧美的资金和技术。对前者,广东是“近水楼台”;对后者,要学会“长袖善舞”。针对广东沿海出现的走私贩私现象,他提出两个坚定不移:打击经济领域的严重犯罪活动坚定不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坚定不移。针对社会上一些对特区性质的质疑,他指出“搞特区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不会损害社会主义,而是大大地有利于社会主义。”
——摘编自何立波《任仲夷:改革开路先锋》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任仲夷被誉为“改革八贤”之一的依据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任仲夷改革思想与实践形成的时代背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联盟盟约》第十六条规定:(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盟约……所定之规约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即视为对于所有联盟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各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二)如遇此情形,行政院应负向关系各政府建议之责,裨联盟各会员国各出陆、海、空之实力组成军队,以维护联盟盟约之实行。(三)又联盟会员国约定当按照本条适用财政上及经济上应采之办法时,彼此互相扶助……
——摘编自《国际条约集(1917~1923年)》
材料二 意大利进攻埃塞俄比亚之后,国际联盟实行了《盟约》第十六条规定的集体安全的方法。……美国、德国和日本不是国联集体安全体系的成员,而且它们的态度是不同的。……英国和法国的联合力量本来足以击败意大利。然而……在反对意大利……的同时,它们不能漠视曰本咄咄逼人的进攻,也不能忽视莱茵河以东正在进行的侵略准备。最后……它们不能不考虑对苏联的政策。被英国和法国看作是它们的国家利益的东西,与集体安全要求它们采取的行动相矛盾。……同时,它们也不愿意追求它们的国家利益而完全不顾集体安全。这是英法外交政策的致命错误。
——摘编自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后国联集体安全制度设计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国联集体安全制度施行中的困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建立后,针对全国各地税制不统一的状况,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全国税制的决定》,加强税收工作,建立新税制。同时还颁布了《全国税收实施要则》,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征收14种中央税和地方税,即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給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等,不久,又公布《契税暂行条例》,开征契税。在农业税制方面,对全国各地实行的税政、税种、税目和税率也进行了调整,特区省份也陆续制定了农业税征收办法。以上各税在全国一经实行以后,全国税政得以统一,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建立,初步形成了以按产品或流通征收的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其他税种相辅的工商税收制度。当时建立的税改制度实行“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体系,适应了当时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情况。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税制的沿举与思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税制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税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历史时期 | 内涵与用法 |
明代以前 | 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 |
明末清初 | 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 |
19世纪40—60年代 | 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 |
19世纪60—80年代 | 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 |
19世纪90年代 | 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
20世纪初 | 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 |
1919年后 | “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 |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