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陈定传》中记载:颍川(今属河南)名士陈定的子孙们都很孝敬老人,其中陈纪最出名。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彰显君主以德治国
B. 加强社会道德教化
C. 促进家庭和睦稳定
D. 维护封建纲常秩序
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根本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
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这是孔子的重要主张。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主张均反映出
A.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B.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
C.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D.儒家实现了信仰和社会规范的统一
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这说明了先秦儒家学派
A.强调仁礼重要性
B.注重主体自觉性
C.突出教化功能性
D.主张格物致知论
材料一:我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由陈望道翻译。新中国成立前,陈望道译本在全国共发现17种版本。
《共产党宣言》译介版本部分刊布情况
著者 | 译者 | 出版发行 | 出版日期、版次 | 备注 |
马格斯安格尔斯 | 陈望道 | 杜会主义研究社(上海) | 1920年8月出版 |
|
马格斯安格尔斯 | 陈望道 |
杜会主义研究社(上海) | 1924年9月第三版 | 56页印 “总理遗嘱” |
马克思昂格士 |
陈望道 | 党化设(汉口) |
1927年1月分售处全国各省各大书店 | 封面印“苏俄政策” |
——摘编自陈红娟《版本源流和底本甄别——陈望道<共产党宣言>文本考辨》
材料二:毛泽东在1936年对斯诺谈话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另两本是)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
——摘自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译介版本刊布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望道译介的《共产党宣言》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0年10月,英国本土已经度过最危急的时期。英国决定重开滇缅路,其对华政策转向积极。1940年10月14日,英国大使卡尔在与蒋介石会谈时表示“英国国策今已改变”,建议中国向英国提供武器弹药和飞机等军事装备的要求,中国还可以要求英国对华贷款100万英镑。作为回报,中国可以考虑派遣壮丁三四十万人协助英国作战,或在日本进攻马来西亚及新加坡时,以大军攻击广州地区,牵制日军南下。1941年2月,丹尼斯少将将出任英国驻华武官后,中英展开了有关军事合作问题的实质性讨论,其主要内容有英国训练和指挥中国游击部队及英国空军的援华问题。1941年7—8月,中英连续举行了4次关于联合军事行动的具体问题的商谈。8月中旬,双方就组训15连游击部队,协防香港、缅甸等问题达成初步协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华政策转趋积极的背景与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联合军事行动达成初步协议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