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西贸易的发展 材料一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

    中西贸易的发展

材料一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763年新兴的西方世界(→为欧洲商队的路线)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1)特点:中国的朝贡贸易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利益,厚往薄来; 西方的殖民贸易以输出商品为主,殖民掠夺为重。 影响:中国: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造成中国沉重的财政负担。 西方: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的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 (2)特征: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首先成为工业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新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 资产阶级开拓市场,抢占殖民地,19世纪中期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变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棉纺织品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 原因: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国外竞争的加剧。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主要突出中国的是朝贡贸易而西方的是殖民贸易,中国的贸易是以政治目的为主而西方贸易是以经济利益商品输出为主。影响要分开来回答,例如,西方的贸易必然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2)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的特征按照材料二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迅速增长、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最高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等均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则要从工业革命的完成、新的交通工具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等方面综合分析。 (3)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的变化是多方面的,例如,贸易顺、逆差的变化、商品贸易种类的变化即棉纺织品进口增加、土特产品出口减少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原因主要从列强和中国自身两个方面解释,例如,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而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两幅国际政治讽刺漫画。这两幅漫画可以反映出

 

A.欧美间经济合作、政治对立

B.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C.美国对欧洲从援助走向遏制

D.欧洲由对美国依赖走向独立

 

查看答案

2015年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财长亲自或授权代表出席签署仪式。2017年6月16日,银行理事会批准新一批3个意向经济体(汤加、阿根廷、马达加斯加)加入,成员总数增至80个。该协定的签订表明

A.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得以加强

B. 经济全球化推进国家间经济合作

C. 世界银行领导地位被严重削弱

D. 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开始出现

 

查看答案

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洛同盟,雅典国力大增。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最终,双方爆发战争。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由此,“修昔底德陷阱”是指新兴大国的崛起

A.引起原有霸主的心理恐慌,矛盾加剧,引发战争

B.危及到原有霸主的利益,矛盾加剧,引发战争

C.破坏了原有的力量平衡,矛盾加剧,引发战争

D.造成原有霸主国力衰落,矛盾加剧,引发战争

 

查看答案

1942一1943年河南发生大饥荒。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发出“不饿死一个人”的号召,采用教育民众互助友爱、组织开展纺织运动、协助灾民发展生产等方式,安置了25万涌人边区的灾民。这主要反映出

A. 恶劣的战时环境导致灾情扩大

B. 抗日根据地适时调整了工作重心

C. 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正式确立

D. 中共充分认识到战争胜利的根源

 

查看答案

1916年,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是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

C.指出西方思想宣传过程的缺陷

D.提倡马克思主义以指导革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