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周初分封制,诸侯可在本国范围内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春秋时期,卿大夫的采邑都建有较为完整的统治机构,相当于一个诸侯国的缩影。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统治集团中的等级制趋于瓦解
B.传统治国方式出现重大调整
C.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不复存在
D.贵族无力继续垄断政治权力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刷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到移风易俗作用。
(1)根据材料,概括张赛的主要经济、社会实践。
(2)结合所学知识,分评价张謇的上述经济、社会实践。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一战期间,美国一些资产阶级和平团体积极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美国总统威尔逊非常赞成这个主张,并将此纳入他的“十四点原则”,力主建立国际联盟这样一个组织。……国联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
——《20世纪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45年4月至6月在旧金山举行的会议结束时,50多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最后的宪章。……其两大任务:维护和平与安全和妥善处理国际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它的宪章明确规定,这个组织不得“干预基本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范围内的事项”。
维护和平的任务主要交给安全理事会执行;……所有实质性问题的决议必须以5个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大国意见一致时和平才能得到维护。
同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性活动方面十分成功。但又同国联一样,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认为国联“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这一观点。国联为何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材料二认为联合国与国联一样,“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其“好”和“坏”历史事件。你认为联合国如何改革才能发挥其作用?
刘秀要再现“汉官威仪”,必须对王莽的倒行逆施进行拨乱反正,重建汉高祖、汉武帝所建立的大汉体制。当务之急是“解王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也就是废除王莽新设立的繁苛细密的法令,恢复汉初法简刑轻、务用安静的局面。刘秀为了削弱大司马大将军的权力,恢复大司马原来的名称——太尉,把大司空、大司徒的“大”字去掉,削弱了三公的权力。刘秀把州牧恢复为刺史,扩大了它的权力,让刺史有固定的治所,使得刺史成为州一级的行政单位。在东汉初建的十几年中,刘秀六次颁布诏书,解放奴婢,效果明显。但是在解决土地问题时遇到了极大的阻力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析刘秀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刘秀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近代以前的14个世纪里,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技术方面远远胜过欧洲,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发展起来呢?这一问题随后被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对于中国明清时期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至今仍然难以有定论。
——摘编自邵军鹕《从“李约瑟难题”到文化自信》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中西贸易的发展
材料一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763年新兴的西方世界(→为欧洲商队的路线)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