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源创办于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曾下令封闭。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说明
A. 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以增强实力
B. 清政府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
C. 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消失
D. 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规范了开平煤矿的科学管理
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 D.打破了列强对煤矿的垄断
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
A.化工业、卷烟业
B.制碱业、橡胶业
C.手工业、农业
D.面粉业、纺织业
1866年,左宗棠在奏折中指出:“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销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寝至歇其旧业。”对此他认为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减税鼓励扶植民族工业的发展
B. 尽快兴办官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 力图取消外商在中国市场的特权
D. 取缔竞争力缺乏的传统手工业
《中华实业界》评价:“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公司、商店、工厂之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忭,咸谓振兴实业在此一举,不几年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这表明,民国初年工商业发展的主因是
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B. 一战时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 工商界实业救国运动的推动
D. 北洋政府的经济政策正确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纺织业和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带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C.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