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C.龙生龙,凤生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不断地分散和削弱相权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下列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 北宋设立转运使和通判
D. 元朝设立中书省
“选官标准是根据士人的世、状、品三条来评定。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品即确定品级。”这种选官制度是
A.二十等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宗法制 B.封建社会 C.分封制 D.禅让制
西周时期,鲁国国君对周天子的义务是
A. 缴纳贡赋和朝觐
B. 服从齐国的管理
C. 在鲁国分封卿士
D. 号令东方诸侯国
材料 唐代科举取士名额很少,而且考中的只是取得了任官资格,还要通过吏部考核才能做官。到宋代,科举及第的进士不但可以立即做官,而且升官较快,尤其是取中高笫者。宋初每届取士人数与唐代大体相同,不过二三十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大幅度增加录取名颕。此后,每届大体维持在三四百名的录取规模。鉴于唐代科举帖经、墨义完全是考死记硬背儒经,而诗赋考试与治国关系不大,王安石变法时,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唐代科举考试主考官基本由礼部侍郎担任,这不仅造成了礼部权力的专擅,还易于营私舞弊。宋代实行杈知制度,主考官不再由固定的官员担任,而是临时委派,考官在受命之后,要立即进驻贡院,隔绝与外间的联系,称为锁院,防止串通作弊。除主考官之外,还要另行委派若干副考官,称为同知,以加强对考官的监督和相互制约。考生交卷后,先后弥封人员将考生的姓名密封起来,再由誊录人员将试卷内容原封不动地录出来,交给阅卷人评阅。武则天时期一度实行殿试制度,到宋代开宝六年(973年)正式实行,并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
——摘编自刘玉梅、吕志茹《中国近代教育史》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实施科举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评宋代科举制改革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