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四民月令》是汉代第一部民间月令体农书,因地、因时、因人而宣指导不同地域、不同气...

《四民月令》是汉代第一部民间月令体农书,因地、因时、因人而宣指导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从而取代了原来依托官方历法指导农事的做法。由此可知,《四民月令》

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 B.打破了官府对农业生产的控制

C.促进了小农生产模式的确立 D.维护了自耕农阶层的正当权利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四民月令》是汉代农民生产经验的总结,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一部农书,故A项符合题意;官府对农业生产的控制在材料中无从看出,B项不符合题意;小农生产模式的确立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C项不符合题意;自耕农的权利需要用法律进行保障,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先秦时期,君主需向臣下行揖礼(双手合抱,手心向下,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空首礼。汉代,皇帝对“三公”的礼节有“兴”,即以起立作为对他们进见的迎接礼或对其叩拜的还礼这一变化

A.维护了官僚集团的稳定 B.彰显了君主的威严与权威

C.促进了儒家礼仪的完善 D.淡化了社会伦理道德关系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秦国较早确立起一套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根据人们的职业、出身分别立籍,种类大致有民籍、市籍、宗室籍、官籍、吏籍、弟子籍等。这一制度

A.巩固了官僚政治 B.有利于对社会的治理

C.加快了人员流动 D.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

周初所强调的“敬德”观念,与宗教的虔敬,近似而实不同。周初所提出的“敬德”观念,是主动的、反省的,因而是内发的心理状态。”周人的这一观念

A.体现了王权至上 B.推动了儒家伦理的完善

C.淡化了血缘亲情 D.凸显了人文理性的精神

 

查看答案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中央设治粟内史,“掌财货”,汉代因之,景帝时改为大农令,汉武帝时改为大司农。一切财政税收事项,包括田租、口赋之入,盐酒专卖,鼓铸的统制,平准、均输与漕运的管理,以及各地物产的调拨,国家的支出,都由大司农汇总,年终造册报皇帝。在中央,大司农之下又分设若干职事官,分管收入、储存、调度等工作。《汉书·百官公卿表》云:“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焉。”即大司农在六十五个郡国设有仓长、农监、都水、均输官、盐官、铁官、农都尉及丞等。丞相是西汉财政方面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有权考核中央各官署的用度,决定预算,并有权监督中央和地方的财税。丞相通过统计对地方进行财税监督,并把财政上的成绩作为决定官吏升迁的主要条件之一。

——摘编自乔玲《西汉赋税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西汉财税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财税制度改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服饰变迁是中英两国近代化过程中都曾发生过的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的城市特点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为女装西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殷实的土壤。从晚清到民国,上海女界一直引领服饰变革的潮流,成为近代女子服饰变革舞台上的主角。民国以后,受西方风气熏染的都市女子日益增多,“摩登小姐”、“新妇女”成为时代美丽女性的代名词。

——据陈国灿《江南城镇通史晚清卷》等整理

材料二  18世纪进口印花棉布和随后本土生产的棉布,色彩更加丰富明快,英国人感受到“棉布比厚实的羊毛纺织品穿起来更加舒适”。18世纪上半叶,服饰的模仿非常普遍,同类型的服饰消费为服饰的大规模生产提供重要契机。成衣业的发展使得廉价的时尚服饰成为可能,时尚服饰的大众化趋势更加明显,到18世纪中叶,已经很难从服饰上判断一个人的出身。先前从未感知的市场力量进入部分有识之士的视野,经济学家的目光从如何扩大贸易顺差转向生产市场,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供应领域,强调从生产领域来研究财富的增长,提倡自由放任。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旗袍为例,指出“女装西化现象”的表现,并说明上海“女装西化现象”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大众对于服饰的审美观念,并分析这种审美观念形成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