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出现了严重干旱,旱灾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小麦受旱面积之大为历史罕见。面对重大灾情,中国如需要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 )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半闭关锁国状态下苏醒的中国快马加鞭追赶世界。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文中的“第一扇窗”是指( )
A.设立经济特区 B.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
C.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开放沿江、边境城市
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
| 农业 | 轻工业 | 重工业 | |
在总产值 | 1957年 | 43.3% | 31.2% | 25.5% |
1960年 | 21.8% | 26.1% | 52.1% | |
增长率 | -22.8% | 47% | 223% |
对以上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0世纪70年代,受中东石油危机等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困境。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D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为走出困境,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对外援助经费
B.减少经济干预力度
C.扩大社会福利开支
D.收购国内私有企业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其中,“20年代初的俄国”的调整改革机遇指的是俄国的( )
A.十月革命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