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配) ...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配)

三哥(20岁)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二哥(22岁)

 

 

A. 三哥

B. 四哥

C. 大哥

D. 二哥

 

A 【解析】 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称为大宗,而嫡长子的同母兄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由此可知,原配妻所生三哥为大宗,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只有三哥可继承王位,以此选项A正确。B、C、D三项不符合宗法制继承规定,没有继承资格,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段

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

19世纪40—50年代

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

 

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

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20世纪初

孙中山不但提出了三民主义,还将三民主义发展为一个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造合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医源自于原始社会,发源于黄河流域。“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描述了神农氏为了医学实践和探索的精神。东汉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的华佗发明了麻沸散用作临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剂早1600多年,又开创了中医外科手术的先河。医学家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唐朝建立后 他接受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唐本草》。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先后到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历经27个寒暑,于1590年完成了 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书收集药物1518种,其中植物1195种,记录古代医学家和民间药方 11096种,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摘编自《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  1590年,荷兰光学家詹森发明了光学显微镜。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塞片,发现木片上布满了许多蜂窝状的小格子,他把这些小格子取名为细胞。 1838年德国科学家施菜登发表《植物发生论》一文,认为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是细胞,细胞是组成植物的基本生命单位。第二年,施旺把施莱登的观点推广到整个生物界,他用大量资料证明,动植物有机体的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它们的一切组织都是由细胞发展而来的,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单位,从而打破了动植物的界限。施菜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以后,又经过一大批科学家的努力,才正确阐明了动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并证明了它们遵循着共同的规律,从而使细胞学说趋于完善。

——节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医发展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与中医发展相比,西方细胞学说确立的过程有何不同,并分析细胞学说确立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中外名人论述孔子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书中没有任何神迹、预言,甚至丝毫没有别的国家缔造者所采取的政治诈术。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的徒弟。

——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二 中国人的生活虽然以礼为指南,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礼”是养成宽厚温柔,维护人民内部的良好秩序,以及消灭由暴戾性情所产生的一切邪恶的极其适合的办法。任何事情都可以拿作借口去剥夺任何人的生命,去灭绝任何家族。而人民也必须绝对服从皇帝,毫无半点自由可言,人民生活在恐怖之中。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材料四 康有为曾说:“中国之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材料五 总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1935年)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的态度。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同为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为什么对待孔子及儒学会有不同的态度?

(2)归纳材料三中李贽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的出现反映了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观因素。

(4)材料五中鲁迅对孔子的评价角度与材料四有什么不同?列举两例史实论证鲁迅的观点。

(5)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和评价历史?

 

查看答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 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 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D.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查看答案

1992年,邓小平南下视察,途中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做了深刻阐发。这一系列阐发

A.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问题

B.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地位

D.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