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宪法第15条规定:“由皇帝任命帝国的宰相”;第23条:“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第17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材料所反映的当时的德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B.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
C.确立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 D.议会有参与制定法律的权力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原则是( )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假设某年雅典全国人口约二十万,自由民约为十六万八千人,其中男性成年公民四万五千人,外邦人约三万人,奴隶约一万人。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
A. 约十六万八千人
B. 约七万八千人
C. 约四万五千人
D. 约八万五千人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参与机务。从中可以看出
A. 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 明太祖和康熙帝面临统治危机
C. 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D. 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 一般称谓 |
妻(正配) | 三哥(20岁)四哥(14岁) |
妾一(侧室) | 大哥(25岁) |
妾二(侧室) | 二哥(22岁) |
A. 三哥
B. 四哥
C. 大哥
D. 二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段 | 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 |
19世纪40—50年代 | 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 |
19世纪60到90年代 | 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 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
20世纪初 | 孙中山不但提出了三民主义,还将三民主义发展为一个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造合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
20世纪上半叶 |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