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庄严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材料二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化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三  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

——(美)沃尔特·拉弗贝《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完全形成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第二、三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并从国内形势和国际局势两个角度分别说明这两个周期进行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的“威力”受到了哪些国际力量的限制?

 

(1)过程: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外交政策:第二周期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浄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第三周期开展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说明:第二周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的重任;美苏冷战、两大对峙阵营逐渐形成,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 第三周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形势变化,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论断。 (3)欧共体、日本、中国、不结盟运动。 【解析】 (1)根据所学内容通过对近代历史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可知: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政策:根据材料“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确定的第二周期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时方针政策: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第三周期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外交成就,主要表现为:开展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背景:根据所学分析出第二第三阶段的国内国际背景即可。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保卫政权和发展经济的重任;国际上是出现了美苏冷战、两大对峙阵营逐渐形成,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第三周期是要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形势变化,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论断等方面分析其背景。 (3)根据材料“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世界已经出现多极化趋势,即表现为欧共体、日本、中国、不结盟运动,限制美国的威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

材料二  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俄国)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马克思和列宁两人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道路各有什么特点?分析造成两国革命道路之“异”的不同国情。

(3)谈谈你对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利克里讲道:“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服。”

——摘编自《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经过艰苦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尽管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每个国家又会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材料三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2009年《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方确立代议制民主的历史条件。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资产阶级代议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和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的主要表现。

 

查看答案

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查看答案

苏联解体后,东欧政治、经济危机深重,民族分裂、领土争端加剧,武装冲突迭起,难民潮涌现。这些状况

A.源于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B.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C.反映出“冷战”后国际力量的失衡

D.有利于西欧各国的繁荣稳定

 

查看答案

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

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

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

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