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陆九渊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 D.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
出身 | 前期 | 中期 | 后期 |
功臣 | 10 | 3 | 0 |
功臣子 | 3 | 5 | 0 |
外戚宗室 | 0 | 3 | 1 |
掾史文吏 | 0 | 8 | 2 |
经学之士 | 0 | 1 | 10 |
这反映出西汉时期( )
A.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B. 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C. 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 D. 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
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 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 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 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 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背后昭示的是
A. “大一统”理念
B. 天人感应思想
C. 民本仁政观念
D. 封建迷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