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
A.与北宋理学存在本质区别 B.强调君臣间的平等关系
C.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 D.具有鲜明的反专制色彩
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主张民众一律平等接受教育 D.强调学校传播儒学的作用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汉代皇帝授予使臣代表皇帝的“节”,也是国家的象征。张骞持“节”出使西域、苏武牧羊“卧起操持(节)节旄尽落”。两人被匈奴长期囚禁,受尽磨难,但力保“节”不失,交还皇帝。两人事迹反映了
A. 汉节的礼仪象征
B. 对国家的坚守与忠贞
C. 专制皇权的影响
D. 汉人坚忍不拔的品格
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D.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A. 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 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C. 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 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