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英国,教育机构几乎全部掌控在基督教会的手中,教会将教育看成是其传播宗教思想和培养信使的重要手段。15世纪起。英国出现延续半个世纪的办学热,主教、显贵、乡绅、城镇商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建立学校。这些学校除了培养神职人员、高官等社会精英外,还增加了培养自由职业者、工匠等大众教育。1546年,亨利八世在剑桥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除神学以外,都是直接与社会事务相关的科目,如医学、民法等。1575年到l663年间,英国大学中新增的教授席位绝大部分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18世纪初,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
——摘编自F.H.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l5—l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果。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教育和l5—l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影响的共同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民本”二宇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热。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盂子认为民貴君轻;《苟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我舟,水则覆舟。”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
——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
材料二“民主”一词源于西方,英语的民主 democracy源于希腊文 demokratia,意思是人民当家作主启蒙运动时西方明确提出主权在民思想:“主权是属于全休人民的国家最高权力,政府则只是受主权者的委托去执行公意,他们只是以主权者的名义行使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撤换他们。”
——-据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不同并说明其根源。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现实意义。
当时,文化部部署文化工作,要求人人能写会算、懂创作。而与之相应,多地出现了类似“每个县都要有鲁迅、郭沫若”的口号。这反映出
A.义务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显现 B.当时教育发展形势相当严峻
C.党急于改变教育现状的心态 D.各校正常教育工作受到冲击
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问世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设计之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轨迹的;导弹的前身是德国人研制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目的是用于空袭英国。以上史实主要说明
A.科技革命带来的双刃剑作用明显
B.战争加速了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发明
C.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1921年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为某铁路工厂工人进行扫盲教育。在教识“做工劳动”四个字时,就讲劳动最伟大,劳工神圣;当念到“铁路”两字时就讲中国的铁路权利都让帝国主义侵占去了。此举意在
A.宣传苏俄革命
B.消除文盲现象
C.提高工人政治意识
D.传播民主科学观念
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梁启超旨在
A.推翻君主政体
B.批判封建伦理
C.进行思想启蒙
D.传播民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