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

“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材料主要肯定秦始皇

A.创立皇帝制度

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

C.推行郡县制度

D.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C 【解析】 从“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可以看出材料涉及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郡县制,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说,“(某一制度)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一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斌椿(1804—1871年),字有松,满族,科举入仕。1866年初,总税务司赫德准备回国,建议总理衙门派同文馆学生随他到英国观光,清政府决定派出斌棒率四人组成非正式考察团赴外旅游考察外国风情,打开与西方各国的外交“隔膜”。当时,出国被认为是不体面的苦差,斌椿时年六十有三,亲友同声劝阻:“人云风涛险,恐君不堪此”,“或云虎狼秦,待人以刀姐”,但他生性好游,乐求新知,以“天公欲试书生胆,万里平波作坑坎”的豪气与决心,欣然受命。按照总理衙门的要求,斌椿将游历见闻遂一记载,编成《乘槎笔记》。他以“据事直陈,不少增饰”的客观态度,描绘了一幅中国人前所未见的欧洲图景。斌椿一行在不到四个月的游历中,所见所闻,虽非欧洲全貌,却是真真切切的事实,使国人眼界大开。

——摘编自张良俊《论斌棒的欧洲之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斌椿赴欧考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斌椿的历史功绩。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3年秋,太平洋战争发生重大转折,日军由攻转守。为了策应太平洋作战,牵制中国军队向滇缅方面增兵,日军对湖南常德发起攻击。常德地处湘北,素有“粮仓”之称,扼洞庭湖西岸和沅江咽喉,锁湘西及通往鄂、川、黔三省门户,是拱卫大西南和陪都重庆的战略要地。战前蒋介石多次电告,令“第74军、第44军、第100军,应尽力在常德西北地区与敌决战,保卫常德,而与之共存亡”。随后,蒋介石又下达了“不成功,则成仁”的训令,再一次命令74军57师死守常德。战争自1943年11月2日到12月24日,历时52天。战争期间,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多兵种协同作战,虽有4万多日军包围常德城进行激烈的攻城战,但同时亦有中国军队第6、第9战区的后续部队在常德外围对日军形成大合围,接连收复失地。整个常德会战共毙伤日军约4万余人,被史家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常德会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常德会战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中期成化年间,土地兼并严重,宦官专权加深了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明孝宗即位后开始革新政治,改弦更张。孝宗“勤求治理”,改变每日“臣下进见说事,不过片时”的早朝,增加“午朝”,每天于左顺门接见大臣。弘治元年,左侍郎上奏:“当今日民贫,财日匮,宜节俭以为天下先”。孝宗全部“嘉纳之,悉施行”。适时,皇亲国威等家势近律为非作歹,孝宗根据大臣建议两次下达关于“禁势家侵夺民利”的命令,以安民心。孝宗弘治二年“免河南被灾秋粮”,并批准免南微、湖广灾区税粮。弘治六年,以灾者,躅山西诸县夏税,河南开封诸府夏税减半。孝宗时期的“中兴”改良使明朝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摘编自南炳文、李小林《弘治“中兴”迟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孝宗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孝宗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乌托邦都是虚构和不可能的代名词,为了反对现实世界,人类构建了乌托邦。不同时期,人类构建的乌托邦并不一致:

——摘编自(美)刘易斯·芒福德《乌托邦的故事:半部人类史》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