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但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这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A. 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
B. 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
C. 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D. 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清)张廷玉在《明史》中说:“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师、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堰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内阁
A.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B.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职
C.使六部成为其下属机构
D.是法定的中央一级决策机构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提高皇帝身边近臣的权力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 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
B. 中朝、内阁、军机处
C. 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
D. 中朝、三司、尚书省
“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材料主要肯定秦始皇
A. 创立皇帝制度
B.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
C. 推行郡县制度
D. 开创君主专制制度
《礼记·乐记》云:“礼乐政刑,其极一也。”它表现在婚丧、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上,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也是不同的。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 团结和凝聚家族亲情
B. 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
C. 稳定和巩固统治秩序
D. 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