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这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家庭手工业迅速发展
李贽的“离经叛道”主要体现在
A.反对君主专制 B.主张工商皆本
C.反对迷信孔子 D.主张物质第一性
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
A.皇权被严重削弱
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
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
D.内阁制名存实亡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 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 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 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1572年,年仅10岁的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他依仗皇太后的信任,侵夺六部职仅,六部皆俯首听命。对此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六部演变为内阁下属机构
B.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
C.内阁成为国家法定决策机构
D.内阁首辅成为实质上的宰相
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A.分化地方的权力
B.提高行政效率
C.处理好民族关系
D.加强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