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孝文帝以前,北魏的官吏是一律不给俸禄的。中央官吏可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孝文帝以前,北魏的官吏是一律不给俸禄的。中央官吏可以按等级,分享缴获的战利品,还会受到额外的赏赐,地方官吏不同,他们只要上缴规定的租税赋役以外,就可以在其管辖的范围内,任意搜刮、不受限制。针对这种情况,孝文帝下决心实行俸禄制,规定每户征调3匹绢,12.9斗谷作为百官的俸禄,同时制订了严惩贪官污吏的法律。俸禄制的实行虽然增加了人民的赋税,但与以前放纵官吏们贪污掠夺相比,对人民还是有利的。正因为如此,俸禄制遭到一部分惯以贪赃枉法的官吏们的反对。孝文帝改革意图坚决,对这些人进行了严厉打击,使北魏的吏治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摘编自郭伟伟《变法:励精图治之道》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北魏吏治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吏治改革的影响。

 

(1)北魏吏治存在弊端,官员贪污腐败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2)减少贪污、整顿吏治;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客观上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吏治腐败问题。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北魏的官吏是一律不给俸禄的”,“地方官吏不同,他们只要上缴规定的租税赋役以外,就可以在其管辖的范围内,任意搜刮、不受限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旧制弊端、现实社会矛盾和统治利益等方面,分析北魏吏治改革的原因。 (2)影响:根据材料“制订了严惩贪官污吏的法律”,“虽然增加了人民的赋税,但与以前放纵官吏们贪污掠夺相比,对人民还是有利的”,“孝文帝改革意图坚决……使北魏的吏治出现了崭新的局面”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辩证唯物史观,分析北魏吏治改革对社会政治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仁,远乎战?我欲仁,斯仁至矣”;“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二 朱熹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强调“人之所以得名,以其仁也。言仁而不言人,则不见礼之所寓;言人而不言仁,人不过是一块血肉耳。必合而言之,方见得道理出来。”他提倡人格价值,高扬人的主体自由性:“秦汉以来,圣学不传,儒者惟知章句训诂之为事,而不知复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近世先知先觉之士,始发明之。”

——摘编自《朱子语类》

材料三 谭嗣同认为“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他打碎历史加在“仁”上的道道枷锁,恢复了孔、孟仁爱思想的初衷,让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了与时代的结合点,是对苦难中的中华民族生存意识的自觉应答。同时他熔儒、墨、道、佛、耶之学以及西学于一炉,给“仁”赋子了新的生命,这个“仁”既古老又新鲜,既传统又现代。

——摘编自郑佳明《天道轮回读<仁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主张“仁”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主张“仁”的内涵,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谭嗣同“仁”学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法国作家爱弥尔.左拉在谈到艺术欣赏时曾说:“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下列作品,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最后的晚餐》 B.《拾穗者》 C.《干草堆》 D.《自由引导人民》

 

查看答案

下表是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欧洲文化水平提升情况。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下列哪一课题

A.四大发明改变欧洲 B.启蒙运动进人高潮 C.人文主义突破藩篱 D.法国高等教育进步

 

查看答案

伽利略的好友、德国传教土邓玉函(1576一1630)曾写信给天文学家开普勒,告诉了他《尧典》中关于星辰的记录。开普勒还收到了大量中国古代关于日食的记录报告。邓玉丽的信与开普勒的评论于1630年发表,引起欧洲人的关注。据此可知

A.西学东渐浪潮加快东西文化交流 B.近代科学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

C.中国文化奠定近代科学的基础 D.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查看答案

"下图(雅典学院)是拉斐尔于1510-1511年为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创作的一幅壁画,画中重现了众多古代学者,有哲学大师苏格拉底,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阿拉伯哲学家阿维罗伊,意大利画家索多马等。此画反映了希腊当时

A.崇敬智慧成为社会风尚 B.教皇包容各类先进思想

C.绘画风格摆脱宗教题材 D.各行学者学术交流频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