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吉尔·培根(1214-1293年)因进行了一些研究自然界的科学实验,而被基督教会监禁14年之久;伽利略因坚持和宣传哥白尼日心说,而受到基督教宗教裁判所的审讯,最后被软禁起来并死在狱中;布鲁诺因宣传哥白尼日心说,先是遭到基督教的监禁,后又被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
——毛建儒、王颖斌《论文艺复兴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隐路径”》
材料二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绝不会例外。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三 只有终生致力于类似目的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到,究竟是什么在激励这些人并且赋予他们以力量,使其无论经历多少挫折都能矢志不渝。给人以这种力量的正是宇宙宗教感情。有一个当代人说的不错:在我们这个唯物主义时代,只有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
——摘自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1)根据材料及所学 知识,指出基督教会对待自然科学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所说“统一的规律"对 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如何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对学术界流传已久的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三阶段说(甲午战争以前是在器物层面上学习西方,甲午战后是在政治制度层面上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学习则进入深层次的伦理道德、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问题)提出质疑,认为简单的三阶段说不足以概括近代中国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变迁,与其削足适履,毋宁按照实际状况揭示每一历史时期文化思潮的特点。
——摘编自袁伟时《晚清大变局》
根据材料并结合合所学知识,对该学者的观点子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孝文帝以前,北魏的官吏是一律不给俸禄的。中央官吏可以按等级,分享缴获的战利品,还会受到额外的赏赐,地方官吏不同,他们只要上缴规定的租税赋役以外,就可以在其管辖的范围内,任意搜刮、不受限制。针对这种情况,孝文帝下决心实行俸禄制,规定每户征调3匹绢,12.9斗谷作为百官的俸禄,同时制订了严惩贪官污吏的法律。俸禄制的实行虽然增加了人民的赋税,但与以前放纵官吏们贪污掠夺相比,对人民还是有利的。正因为如此,俸禄制遭到一部分惯以贪赃枉法的官吏们的反对。孝文帝改革意图坚决,对这些人进行了严厉打击,使北魏的吏治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摘编自郭伟伟《变法:励精图治之道》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北魏吏治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吏治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仁,远乎战?我欲仁,斯仁至矣”;“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二 朱熹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强调“人之所以得名,以其仁也。言仁而不言人,则不见礼之所寓;言人而不言仁,人不过是一块血肉耳。必合而言之,方见得道理出来。”他提倡人格价值,高扬人的主体自由性:“秦汉以来,圣学不传,儒者惟知章句训诂之为事,而不知复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近世先知先觉之士,始发明之。”
——摘编自《朱子语类》
材料三 谭嗣同认为“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他打碎历史加在“仁”上的道道枷锁,恢复了孔、孟仁爱思想的初衷,让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了与时代的结合点,是对苦难中的中华民族生存意识的自觉应答。同时他熔儒、墨、道、佛、耶之学以及西学于一炉,给“仁”赋子了新的生命,这个“仁”既古老又新鲜,既传统又现代。
——摘编自郑佳明《天道轮回读<仁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主张“仁”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主张“仁”的内涵,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谭嗣同“仁”学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法国作家爱弥尔.左拉在谈到艺术欣赏时曾说:“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下列作品,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最后的晚餐》 B.《拾穗者》 C.《干草堆》 D.《自由引导人民》
下表是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欧洲文化水平提升情况。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下列哪一课题
A.四大发明改变欧洲 B.启蒙运动进人高潮 C.人文主义突破藩篱 D.法国高等教育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