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战国时期齐、赵、魏所筑的堤防,规模较大,工程坚固,其用意是在黄河水泛滥时,既能避...

战国时期齐、赵、魏所筑的堤防,规模较大,工程坚固,其用意是在黄河水泛滥时,既能避免自身遭受灾害,又能水淹对方。但结果造成黄河水年年泛滥。下列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的史实是

A.秦扫灭六国 B.开凿灵渠 C.北击匈奴 D.修筑长城

 

A 【解析】 根据材料“战国时期齐、赵、魏所筑的堤防……其用意是在黄河水泛滥时,既能避免自身遭受灾害,又能水淹对方”“结果造成黄河水年年泛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战国时期分裂混战、各自为政的状况及不合理的提防导致黄河年年泛滥,而秦统一全国后黄河两岸不再敌对,便可合力对原有提防进行改建,使其不致造成河水泛滥,因此秦扫灭六国有助于改变河水泛滥的现状,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凿灵渠是秦灭六国后展开的统一岭南地区过程中开凿的水渠,与材料无关,故B选项错误;北击匈奴是秦灭六国后为巩固北方边境而采取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故C选项错误;修筑长城是北击匈奴,巩固北方边境时采取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左传》载:“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没有嫡子),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些做法

A.确立了长子的优先继承权

B.表明嫡长子继承制被废除

C.导致王位继承的混乱无序

D.利于保证宗法制正常运转

 

查看答案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A. 促使西周强盛

B. 促成秦朝统一

C. 强化宗法体制

D. 导致诸侯割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吉尔·培根(1214-1293年)因进行了一些研究自然界的科学实验,而被基督教会监禁14年之久;伽利略因坚持和宣传哥白尼日心说,而受到基督教宗教裁判所的审讯,最后被软禁起来并死在狱中;布鲁诺因宣传哥白尼日心说,先是遭到基督教的监禁,后又被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

——毛建儒、王颖斌《论文艺复兴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隐路径”》

材料二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绝不会例外。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三 只有终生致力于类似目的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到,究竟是什么在激励这些人并且赋予他们以力量,使其无论经历多少挫折都能矢志不渝。给人以这种力量的正是宇宙宗教感情。有一个当代人说的不错:在我们这个唯物主义时代,只有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

——摘自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1)根据材料及所学 知识,指出基督教会对待自然科学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所说“统一的规律"对 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如何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对学术界流传已久的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三阶段说(甲午战争以前是在器物层面上学习西方,甲午战后是在政治制度层面上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学习则进入深层次的伦理道德、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问题)提出质疑,认为简单的三阶段说不足以概括近代中国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变迁,与其削足适履,毋宁按照实际状况揭示每一历史时期文化思潮的特点。

——摘编自袁伟时《晚清大变局》

根据材料并结合合所学知识,对该学者的观点子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孝文帝以前,北魏的官吏是一律不给俸禄的。中央官吏可以按等级,分享缴获的战利品,还会受到额外的赏赐,地方官吏不同,他们只要上缴规定的租税赋役以外,就可以在其管辖的范围内,任意搜刮、不受限制。针对这种情况,孝文帝下决心实行俸禄制,规定每户征调3匹绢,12.9斗谷作为百官的俸禄,同时制订了严惩贪官污吏的法律。俸禄制的实行虽然增加了人民的赋税,但与以前放纵官吏们贪污掠夺相比,对人民还是有利的。正因为如此,俸禄制遭到一部分惯以贪赃枉法的官吏们的反对。孝文帝改革意图坚决,对这些人进行了严厉打击,使北魏的吏治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摘编自郭伟伟《变法:励精图治之道》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北魏吏治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吏治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