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据文献记载丝绸生产在先秦时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据文献记载丝绸生产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从遗址分布范围来看,黄河中下游、川蜀盆地、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丝绸业出现较早。由于生产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工具的不断进步与革新,魏晋南北朝时的丝织物品已达20余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南移,到了宋明,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丝绸专业市镇在江南一带兴起。丝绸不仅供应国内,而且远销海外,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品。丝绸贸易是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

——摘编自未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  17一18世纪,随着海外贸易的繁忙,大量的中国丝绸运往欧洲各国。丝绸上异国情调的图案,使得欧洲人对中华帝国的联想逐渐形象化。加上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贸易经商商人的渲染,股对中国奢侈品丝绸的爱好席卷欧洲,形成了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潮流。18世纪,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大力提倡“中国风”,使这种装饰艺术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装饰风格主要集中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中国风”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风”潮流的背景及影响。

 

(1)特点:时间早,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区域多);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生产中心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出现专业化生产区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作用:①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③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④推动了商品经济与市镇的发展。 (2)背景:世界:世界市场的发展;西方: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关注、宣传;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封建国家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影响不断增强。影响:①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②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③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解析】 (1)关于“特点”,由材料“丝绸生产在先秦时期已出现”,可得出时间早,历史悠久;由材料“着工具的不断进步与革新,魏晋南北朝时的丝织物品已达20余种”,可得出分布范围广(区域多);由材料“随着工具的不断进步与革新,魏晋南北朝时的丝织物品已达20余种”,可得出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由材料“性绸生产重心逐渐南移,到了宋明,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丝调重要的产区”,可得出生产中心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由材料“丝绸专业市镇在江南一带兴起”,可得出出现专业化生产区域;由材料“丝绸不仅供应国内,而且远销海外,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品”,可得出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关于“作用”,对世界而言,由材料“丝绸贸易是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可得出丝绸出口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对中国而言,丝绸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在明清时期,推动了商品经济与新兴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2)由材料“17-18世纪”“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来华贸易经商商人的渲染”“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大力提倡‘中国风’”,并结合17-18世纪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可以概括出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关于“影响”,可以从中华民族的影响、丝绸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等方面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记·平准书》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溢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汉书·食货志》记载为“秦兼天下,币为二等。”1975年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则提到“金、布、钱”三等币制。这表明

A. 《汉书》的记载比《史记》的记载更可信

B. 研究历史需要运用多种史料进行互证

C. 文献资料比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真相

D. 历史文献因其年代久远均变得不可信

 

查看答案

魏晋时期,士人们开始崇尚不拘礼法、天马行空,抒发自我意识。这一特点使得魏晋书法笔端含情,崇尚自然而又飘逸狂放,开创了一代清丽俊逸的书风。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表明

A. 书法艺术进入自发阶段

B. 魏晋士大夫们推崇书法

C. 儒学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D. 士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查看答案

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

B.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

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

D.面临重建封建信仰的任务

 

查看答案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属于荐举类制度。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最终都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B.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大族

C.都把孝廉作为唯一评定标准 D.都缺乏对荐举者的有效约束

 

查看答案

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到洛阳城 B.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洛阳繁荣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