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中国古代主要王朝的都城 秦朝 西汉 东汉 西晋 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中国古代主要王朝的都城

 

 

秦朝

西汉

东汉

西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咸阳

长安

洛阳

洛阳

长安

长安

开封

杭州

北京

初为南京,后移北京

北京

 

 

依据表内容,围绕“定都”这一主题提出一个问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予以解释。(要求:问题须具体明确,解释须史论结合。)

 

 

示例1:(从全局着眼) 问题:为何中国古代王朝多定都于北方? 解释:其一,历史传承。秦朝继承秦国都城,西汉长安与秦朝咸阳隔渭河相望,东汉洛阳的都城史可追溯至东周、唐朝继承隋朝旧都,明清继承元朝旧都。其二,经济因素。宋代以前,中国经济的重心在黄河流域,定都北方的经济条件充足。其三,国防因素。古代王朝的主要威胁,前期主要来自于西北边疆,后期主要来自于东北边疆,定都北方有利于巩固国防。其四,政治根据地。秦汉以关中取天下,隋唐以关陇集团得天下,元朝兴于蒙古高原,明朝朱棣以燕王身份“靖难”而夺得政权,清朝兴起于东北,定都时一定程度。上顾及了自已的政治根据地。综上,中国古代王朝多定都于北方,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任答3个方面即可。) 示例2:(从某城市着眼) 问题:北京为何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都城? 解释:其一,地理位置。北京处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蒙古高原的交接点上,北靠燕山,西依太行,易守难攻(战略位置突出,拥有居高临下、坐北镇南的政治地理形势)。其二,历史积淀。辽朝金朝定北京为陪都、首都,为元明清相继承。其三,版图变化。元朝、清朝人主中原,带来了北方、东北的辽阔版图,使传统的“天下之中”位置向北京转移。其四,政治根据地。元朝兴起于蒙古高原。明朝朱棣以燕王身份“靖难”而夺得政权,清朝兴起于东北。定都北京既能控驭天下,又能靠近自己的政治根据地。其五,交通运输。北京交通路线发达,京杭大运河漕运便捷。综上,北京成为都城。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优选择。(任答3个方面即可。) 示例3:(从某朝代着眼) 问题:明初为什么会定都南京? 解释:第一,经济地理。自南宋以来,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南京坐拥长江与大运河航运之便,处于东南富庶之地的中心地带。第二,军事地理。南京依山带江,坐拥长江天险,易守难攻。第三,风水学说。南京符合传统风水学说的“四象”要求,古人认为龙盘虎踞。颇具王者气象。第四,政治根据地。朱元璋夺取天下的主要支持力量来自东南地区,南京是他夺取天下的重要根据地。综上,南京具有建都的若干优越条件,即使朱棣定都北京之后,南京依然拥有“留都”的地位。(任答3个方面即可。) 【解析】 本题在形式上的创新之处,就是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要求“提出一个问题,并予以解释”。在解答本题时,考生既可以从总体上予以考虑,也可以从某一王朝、某一都城来予以考虑,详见答案示例。根据题目所给材料,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王朝的都城多定于北方;具体来看,其中,长安先后成为汉隋唐三代的都城,北京先后成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还可以具体来看某个朝代为什么会选择某个城市作为都城。考生在分析定都原因时,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优势,和地理、国防、交通条件,以及历史与现实原因等方面来考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据文献记载丝绸生产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从遗址分布范围来看,黄河中下游、川蜀盆地、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丝绸业出现较早。由于生产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工具的不断进步与革新,魏晋南北朝时的丝织物品已达20余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南移,到了宋明,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丝绸专业市镇在江南一带兴起。丝绸不仅供应国内,而且远销海外,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品。丝绸贸易是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

——摘编自未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  17一18世纪,随着海外贸易的繁忙,大量的中国丝绸运往欧洲各国。丝绸上异国情调的图案,使得欧洲人对中华帝国的联想逐渐形象化。加上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贸易经商商人的渲染,股对中国奢侈品丝绸的爱好席卷欧洲,形成了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潮流。18世纪,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大力提倡“中国风”,使这种装饰艺术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装饰风格主要集中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中国风”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风”潮流的背景及影响。

 

查看答案

《史记·平准书》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溢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汉书·食货志》记载为“秦兼天下,币为二等。”1975年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则提到“金、布、钱”三等币制。这表明

A. 《汉书》的记载比《史记》的记载更可信

B. 研究历史需要运用多种史料进行互证

C. 文献资料比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真相

D. 历史文献因其年代久远均变得不可信

 

查看答案

魏晋时期,士人们开始崇尚不拘礼法、天马行空,抒发自我意识。这一特点使得魏晋书法笔端含情,崇尚自然而又飘逸狂放,开创了一代清丽俊逸的书风。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表明

A. 书法艺术进入自发阶段

B. 魏晋士大夫们推崇书法

C. 儒学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D. 士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查看答案

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

B.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

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

D.面临重建封建信仰的任务

 

查看答案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属于荐举类制度。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最终都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B.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大族

C.都把孝廉作为唯一评定标准 D.都缺乏对荐举者的有效约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