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认为,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国家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认为,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只是暂时的,能干的君臣一死,普日的富强就会衰落;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他还认为,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人情者有好思,故赏罚可用”,明确主张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反复强调“治强生于法”“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据施觉怀《韩非评传》等

材料二  把治权寄托于少数贤良,母宁交给多数平民;法律的统治才是最好的统治。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企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水久制度,人尽管聪明智,然而他有感情因之即会产生不公道,不平等,而使政治腐化。用法律来统治则可以免却上述流界,因为在这里,治者和被治者都是自由民,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都享受法律上的权利;有了法律可以遵循,即使统治者也不敢胡作非为,破坏法纪。

——据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关于“法”的认识,并分析其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法”的认识有何不同?以秦国为例说明韩非思想的实践效果。

 

(1)认识:法治优于人治;法治是国家稳定和富强的重要手段;治理国家应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赏罚分明。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百家争鸣,文化氛围宽松。 (2)不同:韩非子重法轻德,亚里士多德既重法又重德;韩非子重法是为了推行君主专制,   本质上是“人治”,亚里士多德重法是为了维护城邦民主政治;韩非子重法轻德,亚里士多德既重法又重德;韩非子重法是为了推行君主专制,  本质上是“人治”,亚里士多德重法是为了维护城邦民主政治;实践效果:秦国确立了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最终实现了统一,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1)根据“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可知韩非子关于“法”的认识主要是法治优于认知,法治是治理国家和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治理国家应该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等。背景结合所学内容可从生产力发展、土地制度变化、诸侯争霸、各国变法运动的开展、法律权威地位的确立、文化氛围宽松等方面进行论述。 (2)不同:根据“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企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水久制度”、“有了法律可以遵循,即使统治者也不敢胡作非为,破坏法纪”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重法轻德,苏格拉底重法重德;韩非子目的是推行君主专制,苏格拉底是为了维护城邦民主政治。实践效果:结合秦国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统一六国和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等内容进行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89年,上海格致书院举行春季考试,一个名叫钟天纬的学生写下了如此答卷:“迨一千八百零九年,而达文生焉?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时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此可谓千秋崛起之人也。”答卷内容表明

A. 1889年后中国开始接受进化论

B. 西方各国普遍接受了进化论

C. 进化论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 进化论冲击了西方的基督教信仰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观念。法国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罗马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和哲学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材料旨在说明牛顿学说

A.开始动摇了封建神学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B.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

C.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构建了一个科学与民主的崭新时代

 

查看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民阶层力量削弱

B. 封建专制统治加强

C. 人文主义不断传播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

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查看答案

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