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的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的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应模式,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②侵略——革命模式,其主要观点是由于受到西方列强侵略,激起中国人民反抗;③“早期启蒙”模式,其主要观点是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其有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启蒙思潮发生和发展,引发近代化的方式。

运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模式进行探讨(说明:就其中一个模式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模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模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冲击——反应”模式中“冲击”是与西方列强侵略有关,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进行一系列的反应如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侵略——革命”模式中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之后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如三元里人民抗英、反割台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等。“早期启蒙”模式中“早期启蒙”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主要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思想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进行论证。如对“冲击——反应”模式观点,若赞成。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若反对。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当然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均可以得分。 【解析】 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可以就其中一种模式进行论述,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进行解答,可见出题者的意图是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与所学知识进行对比的能力,具有角度的自主性。“冲击——反应”模式中“冲击”是与西 方列强侵略有关,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但是对“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这个观点不赞同。其观点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在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式并不缺乏内部动力,中国社会内部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有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宏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来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80年代以后村民自治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样一个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发展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建起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摘自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贯同条,莫可偏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启蒙运动时期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的异同并作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某些画家特别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这种美术风格始于

A. 新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后印象画派

D. 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刻画了“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发现叔叔于勒由富裕到贫穷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该作品所代表的流派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魔幻现实主义

 

查看答案

“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康德这一说法说明他主张

A.人的重要,人非工具 B.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C.主权在民,天赋人权 D.人要自由,也要自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