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一役,昔日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竟然大败于弹丸之地的“蕞尔岛国”,这给当时中国人精神上一记强击,从而引发了“近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
A.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B.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启蒙作用
C.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促成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成为主流
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C. 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D.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 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 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C. 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D. 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明清宫藏闽台关系档案汇编》中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年)“拨运台湾米石接济漳泉二府”;乾隆二十二年“福州、泉州等府歉收酌拨台湾仓谷接济”。这些史料可以印证当时
A. 闽台民间贸易活跃
B. 政府赈灾体制完善
C. 闽省自然灾害频繁
D. 台湾隶属清廷管辖
朱元璋立国不久即下令重修乡饮酒礼,并颁布到全国乡里等基层组织,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和睦邻里,教育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敕谕”作为乡饮酒礼上宣讲的重要内容。其意在
A.提高官员道德水平以整顿吏治
B.改变前朝宗族秩序混乱的局面
C.借助乡规民约以强化人伦秩序
D.稳定社会秩序以维护政治统治
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摩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