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是一幅有关中国近代前期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是一幅有关中国近代前期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的思维导图。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图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示例1:建议: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增加“俄国割占大片领土”内容。 理由: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借助1858年中俄《璦珲条约》及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等,从中国割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示例2:建议:在“鸦片战争”中增加“将领海龄殉人民抗英”内容。 理由:鸦片战争中,面对英国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清军满族将领海龄率守军同敌人浴血战斗,壮烈殉国;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这二者都符合“中国人民的抗争”主题,应予增加。 示例3:建议: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增加“反割台斗争“内容。 理由:《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遭到台湾人民的反对;台湾人民自发组织起来,组成义军与日军血战,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完整。这符合“中国人民的抗争”主题,应予增加 【解析】 本题考查列强侵略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图示信息,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及近代中国人民抗争史实的结果和影响进行修改。首先,依据图示中的信息,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及近代中国人民抗争史实的结果和影响分析,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增加“俄国割占大片领土”内容。理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借助1858年中俄《璦珲条约》及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等,从中国割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鸦片战争”中增加“将领海龄殉人民抗英”内容。理由是鸦片战争中,面对英国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清军满族将领海龄率守军同敌人浴血战斗,壮烈殉国;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这二者都符合“中国人民的抗争”主题,应予增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增加“反割台斗争“内容。理由《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遭到台湾人民的反对;台湾人民自发组织起来,组成义军与日军血战,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完整。这符合“中国人民的抗争”主题,应予增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棉纺织业,随着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机器生产的大工厂兴建起来,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冶铁和采煤工业的发展。……蒸汽机的推广和各生产部门的机械化,对机器制造业本身提出了技术革命的迫切要求。18世纪末,英国开始使用汽锤和简单的车床制造金属部件,后来实现了用机器生产机器。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也建立起来,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苏联的现代化模式与西欧的现代化模式不同。“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工业化首先应当理解为发展我国的重工业,特别是发展我国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这一整个工业的神经中枢,否则就谈不到保证我国在经济上的独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联的工业化走的是内部积累及以牺牲农业、轻工业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代价的道路。作为苏联工业化的核心,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资金投入成为重要内容,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只能依靠国内的积累。

——摘编自乔瑞雪、孟凡东《计划与市场的悖论——再评苏联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对于英国,苏联现代化模式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相继沦陷,国民经济遭到致命摧残,中国一时间出现了物资供应极度匮乏,人心又极其恐慌的危险状况。1937年9月,国民政府成立贸易委员会,下设复兴公司、富华公司、中国茶叶公司三大公司,对国统区的桐油、猪鬃、茶叶等主要出口物资,实行统购统销,后来扩大到羊毛和丝。钨、锡、汞等主要出口矿产品,则由资源委员会统购统销。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展开以后,新中国于1953年10月开始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采取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统购统销政策是新中国为了缓解商品粮危机和积累工业化资金而出台的。它的推行和不断发展不仅对此后中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成为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崔晓虎《论新中国推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原因及其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实行统购统销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推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希望用法先王、行德治的方法,使当时动乱的社会恢复稳定,人民所受的痛苦得以减轻。孔子认为,要实现“德治”(礼治),必须提倡“仁”学,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他给“仁”所下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孔子倡导的“仁”学,是以调整阶级关系为出发点的。他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摘编白朱绍侯、王育济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与孔子的“仁”相对应,并能与之媲美的是古希腊雅典伦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善”。苏格拉底是在对宇宙进行思辨以及对自然哲学的批判中提出了“善”的根源性思想的,把“善”的根本性意义贯彻于对伦理道德的研究,致力于人的心灵的改造。苏格拉底提出改造人的自我灵魂所依靠的根本力量是知识。

——摘编自刘彦生《论中西哲学伦理方向的分异一孔子“仁”与苏格拉底“善”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仁”学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查看答案

《经济学人》杂志指出:“目前的全球一体化只是一种选择性的现象,有的国家获益,有的国家则没有。其意在说明

A.全球一体化推进较为困难 B.经济全球化下的利益失衡

C.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查看答案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指出,美国的援助不能零敲碎打,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国家联合提出一个总体方案,作为美国援助考虑的基础。这说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A.加强了对西欧国家控制 B.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

C.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D.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