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D.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如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中原地区人地之间的矛盾 B.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
C.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D.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
据儒家《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德能居位曰士;辟土植谷曰农;巧心劳手成器曰工;通财货曰商”。由此可知,这种对四民划分的依据是
A.职业分工 B.等级位序 C.知识水平 D.伦理分殊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是一幅有关中国近代前期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的思维导图。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图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棉纺织业,随着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机器生产的大工厂兴建起来,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冶铁和采煤工业的发展。……蒸汽机的推广和各生产部门的机械化,对机器制造业本身提出了技术革命的迫切要求。18世纪末,英国开始使用汽锤和简单的车床制造金属部件,后来实现了用机器生产机器。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也建立起来,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苏联的现代化模式与西欧的现代化模式不同。“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工业化首先应当理解为发展我国的重工业,特别是发展我国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这一整个工业的神经中枢,否则就谈不到保证我国在经济上的独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联的工业化走的是内部积累及以牺牲农业、轻工业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代价的道路。作为苏联工业化的核心,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资金投入成为重要内容,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只能依靠国内的积累。
——摘编自乔瑞雪、孟凡东《计划与市场的悖论——再评苏联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对于英国,苏联现代化模式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相继沦陷,国民经济遭到致命摧残,中国一时间出现了物资供应极度匮乏,人心又极其恐慌的危险状况。1937年9月,国民政府成立贸易委员会,下设复兴公司、富华公司、中国茶叶公司三大公司,对国统区的桐油、猪鬃、茶叶等主要出口物资,实行统购统销,后来扩大到羊毛和丝。钨、锡、汞等主要出口矿产品,则由资源委员会统购统销。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展开以后,新中国于1953年10月开始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采取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统购统销政策是新中国为了缓解商品粮危机和积累工业化资金而出台的。它的推行和不断发展不仅对此后中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成为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崔晓虎《论新中国推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原因及其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实行统购统销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推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