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北朝政治制度的发展水平已不逊色于南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南...

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北朝政治制度的发展水平已不逊色于南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南朝君主时有督励考课之诏,却没能改变士族的无功受禄。而北朝部族的重军功传统,在建立政权后发展为重事功、重吏绩的精神。孝文帝曾亲临朝堂考核五品以上官员,场面之严肃,绝非南朝所能有。拓跋部早期“以军令从事”的做法,则为后来的法制贯彻创造了条件。孝文帝颁行俸禄后,赃满一匹即死,法律雷厉风行。他多次更订律令,立法活动在孝文帝时达到了高潮。政治制度本是从魏晋南朝学习而来的,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北朝政治制度显示出了更大的政治活力,构成了走出汉唐盛世间低谷、通向隋唐盛世的历史出口。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政治改革措施及其制度渊源。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后北朝的政治文化风尚,简析其历史意义。

 

(1)改革措施:强化官员考核;修订法律;制定官吏俸禄制。 制度渊源:汉族先进政治制度;拓跋鲜卑的政治传统。 (2)政治文化风尚:重功绩;重吏治;重法制。 历史意义: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增强了北朝的政治活力;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隋唐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析】 (1)措施:根据材料中“孝文帝曾亲临朝堂考核五品以上官员,场面之严肃,绝非南朝所能有”,“他多次更订律令,立法活动在孝文帝时达到了高潮”,“孝文帝颁行俸禄制”等信息,从官吏考核、制定律令和和推行俸禄制等方面归纳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政治改革措施。渊源:根据材料中“拓跋部早期‘以军令从事’的做法”,“南朝君主时有督励考课之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制度渊源有鲜卑传统和汉族制度等。 (2)风尚:根据材料“在建立政权后发展为重事功、重吏绩的精神”,“立法活动在孝文帝时达到了高潮”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后北朝的政治文化风尚表现为重功绩、重吏治、重法制等。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中“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北朝政治制度显示出了更大的政治活力,构成了走出汉唐盛世间低谷、通向隋唐盛世的历史出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北魏的发展到国家的统一等方面,简析其历史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启蒙运动不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可以说是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不仅接受了17世纪欧洲本土的滋养,它还在全球寻找灵感。17、18世纪的欧洲探险家、传教士和商人出版了大量作品,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土著文化和异域文明,激起了欧洲知识分子的强烈兴趣。对于致力于铲除欧洲社会弊端的启蒙知识分子而言,没有教会专制、尊重理性的中华文明显然可以充当他山之石。而欧洲独特的社会背景也为哲人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18世纪兴旺发达的出版业充当了传播启蒙观念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思想”,简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新中国的重大对外战略决策与冷战进程存在同步,日益灵活务实,不断走向成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共中央选择“一边倒”,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是中共领导人当时在两极对抗的国际格局中做出的反应,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伊始,便加入苏联阵营并与苏联结成军事同盟,并因此而进入冷战的两极体系和对抗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

——牛军《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

材料二  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形成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提出了“一条线”的思想,其主旨是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至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得到改善。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吴恩远等著《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确立“一边倒”战略时的国际格局。结合建国初期的历史,简述中国“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的事实。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及重大外交成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查看答案

1933年7月,《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在知识界的讨论中,引出了整个中国出路即发展道路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经济动荡、军事威胁的内忧外患之际,民国知识分子与工商界人士纷纷著书立说,强调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与控制。这与当时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下资本主义国家摆脱危机的模式是一致的。随着国民党政府逐渐巩固政权,加之日本侵华形势的紧迫,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支持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由国家资本扩张来实现工业化,这影响了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建设。从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全面爆发前统制经济的实际效果来看,在金融、交通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不仅如此,其影响甚至贯穿国民党政府的整个统治时期。

——摘编自陶宏伟《经济危机、民族存亡与近代经济思想传播》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知识分子与工商界人士讨论“发展道路问题”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知识分子提出的中国“发展道路”提炼观点,并结合国民政府实行的措施及其成效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两宋时期的社会与经济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动,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租佃制历五代而到北宋跃居主导地位,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地主土地的耕作,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各种分成制的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并简析其社会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概述宋代社会观念的变动。

 

查看答案

拿破仑的侵略战争,复辟时期的反动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贫富分化,无情地打碎了人们对理想主义的幻想;而获得了个性解放的知识分子,则需要一种自由表达个人情感的主观感受方式。在这样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等待戈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