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某同学找到的一幅图例受损的欧洲战争地图。该图是
A.普法战争形势图
B.拿破仑战争形势图
C.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
D.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图
杰里·本特利指出:“从1750年到1914年,三种相互联系的历史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工业化和帝国扩张——是他们(欧美列强)支配全球事务的重要原因。这些历史发展激发了国家间的竞争,殖民地争端和民族主义者的雄心,也使欧洲——接着是整个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陷入到1914年的战争中。”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指出了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B.分析了工业革命对一战的影响
C.揭示了一战带来的深重灾难 D.指明人类避免世界大战的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42人被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材料一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志愿军一级英雄,参加了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等战争。
材料二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以李延年和申纪兰为代表的这一代人为共和国作出的贡献。
材料三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氢弹研究的核心人物于敏、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孙家栋;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1972年首次提取出青蒿素;袁隆平于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956—1978年中国建设成就的特点。
材料四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道豫:52年外交生涯,曾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中国驻美大使,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向世界发出坚定的中国声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事记(部分)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变化,结合经济领域的史实简要说明。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从未间断
材料一 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首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
——摘编自张洪波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1)举例说明1840—1912年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要求:选择两个阶级各举一例即可,所举事例应体现不同斗争形式)
材料二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 匪区的组织很完善——如乡有乡政府,村有村政府,区有区政府,故我们很不容易得到他们的行踪。他们呢?我们一举一动都知道了。他们能得到百姓的帮助的缘故,因为匪区的民众都分了田地。
——某国民党军官的信(1931年)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的条件。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在国家治理方面留下宝贵经验
材料一
材料二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述其影响。
材料三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指户口册)浸坏……至是(780年),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
(2)参考材料三,模仿下面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两税法。
材料四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3)依据材料四,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材料五 明清时期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其中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的是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