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有关中国共产党某次代表大会的描写:主席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和会场后面“同心同德”四个大字交相辉映。会场两侧张贴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标语,四周24面党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4个春秋。该会议应是( )
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汉初出于对抗项羽的需要,兴起了韩信等强力诸侯,如果他们得不到足够的地位和权力,势必威胁汉朝的统治,因此不得不分封异姓王。后来通过一些手段逐一剪除了这些异姓王,同时大肆分封同姓王。这一变化
A. 为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埋下伏笔
B. 基本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C. 表明汉初分封制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D. 完全恢复了西周时的分封制度
明成祖朱棣始设内阁,“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据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皇帝意图限制内阁,加强皇权
B. 内阁首辅位高权重,权倾朝野
C. 内阁成员文化素质和权力较低
D. 内阁便于干预朝政
春秋时期被灭的诸侯国有60个以上,但其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华)夏国相灭只占极少数,姬姓相灭的例子尤少。这一现象说明
A.周天子权威足以维持秩序
B.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利于国家统一
C.宗族和姻亲关系发挥作用
D.诸侯国之间力量势均力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
——摘自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一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材料二 2017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在阿斯塔纳召开元首峰会,通过了给予印度、巴基斯坦上合组织成员国地位的决议,开启了8个成员国的新篇章。阿斯塔纳峰会清楚地表明,上合组织拥有政治与安全、经贸与人文领域的有效协作机制,是地区及全球政治的积极因素。
——《上海合作组织扩员:新发展机遇与挑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对外观念转变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是什么?深化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措施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日报》在抗战胜利原因的分析上,不同时期有何差异?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归纳影响历史研究、历史评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