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家认为,周武王伐之时,有火德的祥瑞,周是以火德受命天下的,代周的应当为水德,秦朝统一时间太短,不能算作统一,而汉就是以水德受命代周的。这反映出汉代儒者
A. 极力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B. 利用神学以论证统治的合理性
C. 尚未打破对鬼神的崇拜
D. 神化儒学以巩固儒学独尊地位
《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根据甲骨文研究成果,《周易》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中的“贞”字就是“占卜”中的“占”字,此卦为大吉大利的好卦。春秋以后“元亨利贞”被阐释为“仁礼义信”四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周易》年代久远导致认知偏差
B. 儒家的义理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
C. 儒学的核心内容不断发生变化
D. 儒家思想的宣扬借助于传统文化
韩非子说,人总会自主地选择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事情,好暖恶寒、好食恶饥、好乐恶苦、好逸恶劳等都是人性之常。韩非子的这一言论意在( )
A.吸收儒家的有益思想成分 B.奉劝统治者必须勤勉执政
C.阐明人天生具有逐利本性 D.为构建法治理论提供依据
材料:1950年和1956年,国家先后两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各地区,各行业也逐级进行劳模评选表彰活动,共涌现出数十万名先进生产者。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鞍钢工人王崇伦、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女工赵梦桃、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女副社长申纪兰等等,他们是那个时期劳模群体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也是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楷模。在共和国成立后的短短七年的时间里,一个欣欣向荣的崭新社会面貌日益形成。劳模群体有力地践行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豪迈宣言劳模群体的精神引领,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创社会风气、重建大众生活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劳模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劳模群体涌现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它产生于一定的历史阶段,也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从下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选择一定的角度(或政治、或经济、或文化)给予论证或说明。(论题观点鲜明、史实运用准确、条理清晰)
成语 | 释义 | 典故出处 |
挥汗如雨 | 形容汗出的非常多,像下雨一样 |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
强本节用 | 加强根本,节约用度 | 《·太史公自序》:“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
耕耘树艺 | 耘:锄草,树:栽植;艺:播种。耕田、锄草、植树、播种。 | 《荀子·子道》:“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 |
麦秀两歧 | 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为丰收之兆,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 | 《东观汉记》:“张湛为渔阳太守,开田八千餘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欺。” |
郑人买履 | 讽刺了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
市井之徒 | 为俗语就是指混迹于市井的贩夫走卒。 | 《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
朝秦暮楚 | 形容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 |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
长治久安 | 形容国家、社会长期安定、太平。 | 《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
黄袍加身 | 黄袍:也称龙袍,指古代皇帝的袍服。指政变后夺得政权。也指登上帝位。 |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北汉勾结契丹入寇,赵匡胤出师御之,兵次陈桥驿,在赵普、石守信等策划下,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拥立赵匡胤即帝位,改国号为宋。史称“陈桥兵变”。 |
独占鳌头 | 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 |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
小题大作 | 小题:明清科举考试,以“四书”文句命题。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 | 明·杨聪《玉堂荟记》:“成既被提入京,欲伸前志,每为范木渐所阻,迨苋以艰去,而成遂奏揭纷出,小题大作矣。” |
金榜题名 | 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第三卷:“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
骚人墨客 | 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 | 唐·李白《古风》诗:“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汉·扬雄《长杨赋》:“墨客降席,再拜稽首。”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第二年宣布青岛作为自由港向全世界开放并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青岛港、胶济铁路等。1909年,青岛取代烟台成为山东的经济贸易中心,1911年成为排名前六位的中国海港。1915—1925年,日本在青岛投资达5亿日元,涉及制盐、纺织、火柴、麦酒、矿泉、榨油及罐头蛋粉等行业,1914年青岛有5家民族企业,1934年则达到150家。在1937年的统计中,青岛的工厂数量在全国所有县市中排名第六。工业领域的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金融、贸易、商业、航运业等行业得到迅速,青岛从功能单一的外贸港口城市发展到区域综合性中心城市。1984年,被列为全国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摘编自李东泉《近代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历史研究及启示》等
材料二 1207年,为征服和控制爱尔兰,英国国王颁布法令,在利物浦兴建城堡和港口。很快,利物浦发展成了一个商业性港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欧洲国家殖民扩张,利物浦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它不仅是通往“新大陆”、非洲、远东的主要进出港口,而且成为著名的“三角贸易”航线的中心,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基地。18世纪晚期,工业革命推动了它的进一步繁荣,此时的利物浦是有名的棉花市场,也是有名的食品输入及工业制造输出港,人口迅速增长。19世纪中期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二战期间,在德国空军的轰炸下,港口设施有2/3遭受破坏。战后,在废墟上重建的利物浦又成为现代化港城,但已退居为英国的第二大海港。20世纪中后期,产业升级中没有及时跟进,传统工业日益衰落,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严重,出现大面积贫民区。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青岛和利物浦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岛相对于利物浦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利物浦为例,指出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