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孙中山在《在檀香山正埠的演说》中强调:“我们一定要在非满族的中国人中间发扬民族主义精神;这是我毕生的职责。”可见,此时的孙中山
A.具有狭隘的民族观
B.有鲜明的反帝意识
C.开始树立革命目标
D.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919年间,李大钊在《劳动教育》《青年与农民》《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等文章中,关注工人、农民、农村、青年问题,提出“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的口号,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与农民相结合。材料反映出李大钊
A.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主张深入研究中国社会
C.开始着手改造马克思主义
D.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下面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言论一览表。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新文化运动
人物 | 言论 |
钱玄同 | 废除汉字,使用字母文字 |
吴稚晖 | 把线装书都扔到茅厕去 |
鲁迅 | 中国文化是连续不断的人肉宴席 |
A.助推了新思想的传播
B.割断了中国文化的传承
C.旨在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D.助推了中西文化融合
在冯天瑜先生看来,“中体西用”论者为了消解既承认西方政教的优长又固守孔孟精义之间的矛盾,便抛出了“西学中源”的法宝。可见,“西学中源”观点的提出
A.不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B.表明中国学习西方已上升到政治层面
C.阻碍了中国器物层面的西化
D.突破了千年传统文化本体的构想模式
魏晋时期,某书法艺术仍残留隶书笔意,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正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橫直。”下列书法作品与之相符的是
A.
B.
C.
D.
据粗略统计,明代“三言”“二拍”近200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约70篇,其中《喻世明言》11篇,《警世通言》13篇,《醒世恒言》9篇,《初刻拍案惊奇》16篇,《二刻拍案惊奇》18篇。这一现象反映出
A. 文学发展至明代达到了顶峰
B.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写照
C. 社会矛盾激化促进文学繁荣
D. 明代文学题材内容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