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0年10月到1921年7月,罗素在中国作了一系列公开讲演,高度赞扬了中国人对生活静谧、人道、忍耐与和平的看法。他强调西方应该学习中国“正当的生活观念”,而中国应该“获得西方的知识,但要抛弃机械主义的观念”。据此可知,罗素在中国的演讲
A.主张应辩证看待东西方文化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转型
C.与中国知识分子的需求矛盾
D.表明他是实用主义思想家
乾隆年间,徽班进京后,对于当时北京舞台上所流行的各种戏曲,如京腔的字音,昆曲的身段动作等“一概习之”。这一现象
A. 凸显了徽剧在艺术形态上的主导性
B. 折射出中国传统戏剧的包容性
C. 为新型艺术形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D. 丰富和拓展了京剧的表现形式
王夫之在《泰誓》中说:“人无易天地,易父母,而有可易之君。”他又说:“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材料反映出王夫之
A. 对传统政治的批判
B. 对君主制度的否定
C. 对传统伦理的反思
D. 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深化
“从一定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的某些部分就是对列宁主义尤其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继承、深化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邓小平
A.阐述了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B.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
C.回答了新时期党的建设问题
D.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下面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目录。这反映出此书
A.立足于经济建设
B.强调协调发展
C.强调人民利益至上
D.注重党群关系
1903年,孙中山在《在檀香山正埠的演说》中强调:“我们一定要在非满族的中国人中间发扬民族主义精神;这是我毕生的职责。”可见,此时的孙中山
A.具有狭隘的民族观
B.有鲜明的反帝意识
C.开始树立革命目标
D.弘扬中华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