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B.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C.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概况(部分)。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
年份 | 人口(百万) | 粮 食 产 量 ( 千 顿) | 粮 食 种 植 面 积 (百万公顷) | 粮食单产(千克 /公顷) |
1400 | 72 | 20520 | 19.8 | 1036 |
1650 | 123 | 35055 | 32.0 | 1095 |
1750 | 260 | 74100 | 48.0 | 1544 |
1820 | 381 | 108585 | 59.0 | 1840 |
A.成为中国经济领先世界的基础 B.生产力取得了质的发展
C.支撑了人口的高速增长 D.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
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春秋时期被灭的诸侯国有60个以上,但其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华)夏国相灭只占极少数,姬姓相灭的例子尤少。这一现象说明
A.周天子权威足以维持秩序
B.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利于国家统一
C.宗族和姻亲关系发挥作用
D.诸侯国之间力量势均力敌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监于二代(注:夏礼和商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梦想及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表2
人物 | 言论 | 核心主张 | 共同点 |
李鸿章 |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
|
|
粱启超 |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职。 |
| |
陈独秀 |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恶想上一切的黑暗。 |
|
(2)表2体现了中国近代部分有识之士的梦想。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完成表2相关内容。
材料三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于,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方谈话”)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