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或局部)通用语言演变
中世纪 | 汉语、阿拉伯语成为局部世界的通用语。拉丁语在西欧具有绝对优势。 |
近代早期 | 拉丁语在欧洲遭到地方语言挑战。法语流行于欧洲上流社会。 |
18世纪初以后 | 法语成为第一种全世界通用语,至巴黎和会仍是国际外交首要语言。 |
一战后 | 英语与法语并列为世界通用语言。 |
二战后 | 英语成为唯一的世界通用语,并保持、发展、提高这一地位。俄语一度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外语,在第三世界也有广泛影响。 |
21世纪 | 新的英语变体不断出现,新词汇急剧增加。汉语热正在形成,汉语将是唯一可能与英语争雄的语言。 |
——摘编自张箭、李兵《近现代全世界通用语刍议》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7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但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还违反价值规律限价收购手工业产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甲午一战,中国败于原来经济落后的日本,举国震动。《马关务约》签订后,外货倾销,外资涌进,铁路权和矿权纷纷丧失。于是,“设厂自救”呼声遍及全国,群众反对外国人勘测、开矿、修铁路的斗争风起云涌。百日维新中,提倡实业,鼓励商办矿务、铁路,奖励实业方面的各种发明。维新失败,法令被废,但它所代表的思潮,已形成社会舆论,后来还是陆续实现了。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把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作为财经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国家增加投放货币,大量收购农副产品以提高农村购买力;扩大对私营工厂的加工订货;大幅减少工商税目;适当收缩国营商业,给私营商业以出路,并使之有利可图;在坚持工人民主权利等原则下,教育私营企业工人努力完成生产任务等,从而使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得到调整。当年秋,商品滞销情况全面缓解,全国城乡经济进一步活跃起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工商业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合理调整工商业的特点和意义。
《剑桥美国史》:“克林顿指出,对于这个步入后冷战时代、迈向新世纪的国家而言,这几乎是一场春之祭。美国不再与世界相脱离,而是通过之前几十年的技术发展,重新站在了世界的中心。”这一时期的美国
A.经济滞胀没有缓解
B.政府干预强度加大
C.经济复苏局面呈现
D.知识经济发展迅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学术中关于“国家构成了社会行动的自然的、甚至是最重要的边界”的假定和“依照国家边界所定义的单位来组织社会知识的方法”遭到广泛的质疑。这一学术方向的社会背景主要是
A. 结盟对抗成为冷战主流
B. 区域性与国际性合作加强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加速发展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大幅度增加税收,如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24%,1935年则提高到79%。这一做法
A.消除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B.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带来了经济滞胀的问题 D.有利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
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
A.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B.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
C.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
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