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A.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B. 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C.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D.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分散的自然经济 B.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D.王室日益腐败
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字,则孟孙叔孙”。由此推论“巫、卜、祝、史、匠、陶、屠”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行业
D.谥号
拜年是我国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进行。拜年时,晚辈要给长辈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
A.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B. 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 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希腊古代,有“惧外”(xenophobia)一词,意指劝于外人的疑惧。惧外的常态是深闭固拒,关门不理外人。然而也可以转变为两个方向:一是由惧而生羡,转变为全盘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即是由闭关锁国,一变而为全盘西化,甚至脱亚入欧。另一转变,则是由惧外转变为仇外,这在人类学上可以找到不少例证。近代许多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常有本土运动。健全的发展是寻求独立自主。也有走歪了的发展,则是以族群优越论调,转变为本土至上论。高度夸张本土优越性,以自求安慰,终究是一种阿Q式闭关的心态,如果转变为某些激烈教派的“圣战”,即于人于己均有害无益。
——―据许悼云《历史大脉络》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围绕“中国社会应对西方文明的态度”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史实依据,若仅就一史实立论,须做到辩证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遥不可及,并且与人的基本经验背道而驰。……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二 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数学和数学方法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吴仁平、彭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 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上帝、人性、善与恶。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弗朗索瓦·玛瑞·阿鲁埃,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对哲学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出现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