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李鸿章、沈葆桢还促成清政府于1885年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

——《中国近代赴欧美与赴日留学教育比较分析》

材料二  清末新政开始后,留学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由此得到推广。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命令各省督抚仿照江苏、湖北等省做法,选择文理明通之士出国留学。同时,自费留学生如学成获得优等文凭回国,准照官派留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和派用。当时清政府认为欧美各国道远费重,即不能多往,而日本则断不可不到。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在当时留日学生中,速成科占67%、普通科30%,高等专科入学者3%一4%,进入大学者仅1%。清政府1907年发布上谕:(留学生对)国家要政任意要求,不考事理,肆口诋其,以至无理愚民随声附和,奸徒游匪借煽惑,大为世道人心之害。

——据《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后期留学教育的特点,并指出20世纪初留学教育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赴日留学热潮出现的原因,并指出留学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1)特点:主要由洋务派推动;留学方向主要前往欧美;学生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学习内容主要为洋务运动服务;注重对学生的传统教育与思想灌输。 变化:留学政策成为国家政策;政府鼓励自费留学;日本成为留学主要目的地;留学人数增多;学习形式多样,且多为速成。 (2)原因: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渐趋富强;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激发中国学习日本热潮;政府提倡和鼓励;日本留学费用低;中日两国距离接近,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接近,留学日本较为便利。 影响:吸收并传播了近代思想文化,有利于近代思想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解析】 (1)特点:根据“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 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得出主要由洋务派推动,留学方向主要前往欧美,学生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地区;根据“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得出学习内容主要为洋务运动服务;根据“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得出注重对学生的传统教育与思想灌输。 变化:根据“留学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由此得到推广”得出留学政策成为国家政策;根据“自费留学生如学成获得优等文凭回国,准照官派留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和派用”得出政府鼓励自费留学;根据“”得出日本成为留学主要目的地;根据“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得出留学人数增多;根据“速成科占67%、普通科30%,高等专科入学者3%一4%,进入大学者仅1%”得出学习形式多样,且多为速成。 (2)原因:联系所学可知,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渐趋富强,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也是激发中国留学生到日本学习的原因;根据“留学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由此得到推广”得出政府提倡和鼓励;根据“清政府认为欧美各国道远费重,即不能多往,而日本则断不可不到”得出日本留学费用低,中日两国距离接近,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和日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接近,留学日本较为便利。 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促进近代思想解放、民主革命发展和中国近代化等角度分析总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神权专政的时代,教士可以替神发言,规划人间的秩序;教士们也有权力决定赦免或是不赦免人的罪行。这种因人而异的神律,就是不可预测的规律。宗教革命以后,主权国家制定法律,是根据人类个体共存于一个社会的要求来制定的。德国系统的法律,一方面追溯到罗马时代的法样,另一方面,也将这些法典解释为神律在人间的体现。法国大革命以后,拿破仑又在这套罗马法的基础上,编纂出《拿破仑法典》,也不外乎根据神设定的秩序,制定出一套适用于人间的行为规范。这种法典,也必须合乎理性。

——摘自《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

材料二  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是把批判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方面的,法律方面的,还是社会习惯方面的,提出问题,要求进行试验,不接受过去一贯所作所为,或所说所想的东西,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方法论。

——布洛克(英)《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社会在对人的判罚方面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启蒙运动提倡的评判原则,并说明其进步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未熹认为,就那些对待臣下态度非常恶劣的君主而言,“寇仇之报,不亦宜乎?”但朱熹强调孟子的说法只是一种要求君主礼遇臣下的警示之语,并非表示臣下可以真正对君“不忠”。在君臣之义上,朱熹指出:“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彼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材料二  在黄宗羲看来,君和臣的目的都是为了万民的忧乐,其关系应是“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无父则无子,因此应该孝敬父亲。君和臣之间并没有命定的血缘关系,将两者联结到一起的是他们治理天下的着职责,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两者之同的血缘,而是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熹与黄宗羲君臣观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别指出其历史价值。

 

 

查看答案

下图是画家康定斯基创作于1939年的一幅油画。黑色的背景犹如黑夜,深沉而神秘,抽象的几何图案仿佛构成了一对热恋的男女,中间的种种抽象符号传递着浓浓的爱意。该作品

A. 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B. 强调光和色的瞬间效果

C. 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

D. 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

 

查看答案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了纯洁自由的爱情,可以死而复生;《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具有超凡的能力。与这种风格类似的作品是

A. 《悲惨世界》

B. 《人间喜剧》

C. 《战争与和平》

D. 《等待戈多》

 

查看答案

孟德斯鸠1721年完成的《波斯人信札》是法国最早的哲理小说,叙述了波斯青年旅居巴黎的10年生活,小说当年就出了四版,还有若干伪版。之后著名的哲理小说有伏尔泰的《老实人》和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等。哲理小说

A. 表达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 扩大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C.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

D. 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