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下图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查看答案

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张旨在

A.提高国民的参政意识 B.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

C.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 D.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

 

查看答案

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

A.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

B.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是必然选择

C.“中体西用有利于洋务运动顺利推行

D.洋务运动变革不彻底无法实现目的

 

查看答案

《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A. 《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B. 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 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D.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

 

查看答案

《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 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B. 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D. 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