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A. 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 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 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D. 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2008年海南历史卷)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 民族主义思想 B. 民权主义思想 C. 民生主义思想 D. 国民革命思想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下图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张旨在
A.提高国民的参政意识 B.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
C.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 D.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
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
A.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
B.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是必然选择
C.“中体西用”有利于洋务运动顺利推行
D.洋务运动变革不彻底无法实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