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B.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题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
A. 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
B.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C. 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
D. 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
董仲舒说“夫长使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赀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
A. 实行察举制
B. 颁布推恩令
C. 设刺史监察
D. 建“内外朝”制度
有学者认为,北京政府(1912—1928)无力干预经济,市场近似于一个自由市场,民营工业有了中国工业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这一时期
A. 政府开始放宽设厂限制
B. 纺织和面粉业发展最为迅速
C. 欧美、日本均无暇东顾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得以开展
鸦片战争后,社会普遍把洋货视之为“奇技淫巧”,认为这是导致财富外溢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有些人士认为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自制洋货取代外来洋货以此来占领洋货消费市场,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变化表明
A.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B. 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
C. 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
D. 追逐西方时尚成为社会主流
19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 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
B. 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C. 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D.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