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如遇决堤则“所费带金不下数千万两”,然而“半数是中饱在贪吏的私囊”。

——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通史》

材料二  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道入海。“值军务未平,怕粉不继”,清廷遂撒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省督抚伤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晓谕钟民等量力捐资”,由此拉开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序幕。新河道两岸的地方官绅筹措资金,断续维系治河工程。1870年,长江大涝,两大水灾形成共振效应,重灾区扩展到四川、湖北等地。190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前往黄河考察并得出结论:“束河于一条河道”违背自然规律;地方官吏贪污、玩忽职守、各自为政是“形势糟糕的根源”。1901年,对黄河治理的进一步研究随李鸿章的病故而中断,而此时的中国,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材料三  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3年,治黄工作“由修防转入治本”,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干部,分赴20多条支流进行水土查勘,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治理规划。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实行“以工代贩”、“按劳记工”等办法,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建国初的黄河治理,不仅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与国家建设,而且开辟了利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路。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取得成效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黄河治理的认识。

 

 

(1)特点:治河历史悠久,形成一定的治河理论与治河技术,历代政府重视,设有专门机构负责;治河效果有限。 (2)原因:内忧外患,中央政府无暇顾及;灾害频仍,治河经费不足;地方督抚势力上升。 影响:治河效果不彰;加重地方和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加速清朝灭亡。 (3)原因:人民政权的建立,领导人的重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综合规划,科学治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热情。) 认识:黄河治理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黄河治理、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必须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人民政权是黄河治理从治标到治本的根本保障。 【解析】 (1)特点:“自大禹治水起”知其久;“历代屡兴河役”知其重;“形成了……治河理论,以及……等治河技术”得其智;宋元“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知其管;“半数是中饱在贪吏的私囊”解其果,一一陈述即可。 (2)原因:“ 1855年”、“值军务未平”“清廷遂撒手河务”知其国内外的形势与背景;黄河决口“夺大清河改道入海”,“着……各省督抚伤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晓谕钟民等量力捐资”可知当时地方管理河政的必要性和条件。影响:利用“形势糟糕”、“1901年,对黄河治理的进一步研究随李鸿章的病故而中断”,此时的中国,“山雨欲来”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具体问题到结果,从地方捐款到国家政治、形势发展等方面分析。 (3)原因:从“1952年”结合所学,可知具体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前提;从“毛泽东……到黄河视察”,“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了解国家和政府的态度、政策;由“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治理规划”可得当时的优势和保障;“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等可知社会基础和条件。认识:从“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晚清黄河治理的教训”,“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取得成效”等方面找到启发和规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

B.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

C.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D.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

 

查看答案

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

B. 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

C. 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

D. 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

 

查看答案

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查看答案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B.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查看答案

(题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

A. 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

B.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C. 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

D. 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