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既有政治家、司法官员、在法律研究领域著书立说的律学家,还有经学家。两汉律家辈出,研究律学之风盛行。西汉开国元勋之一的萧何,出身于“刀笔吏”(法律官吏),爱好法律并具有极高的法律素养。魏晋时期,律学地位和经学同等重要,成为并立的学府,官府设立“律博士”,开创了律学专门学府的先例。经过之前近七百多年的学术积累,律学发展到唐代已经完全成熟,《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有研究的社会精英,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编纂。隋唐时期,中国律学著作为日本学者所广泛引用,在日本保留至今的法律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唐代民间律家的活动印记。宋朝时,不仅各代皇帝精通法律、重视法律,士大夫阶层也都是具有极高法律素养之人。明清时期,统治者不仅要求对国家法典《大明律》和《大清律例》进行全民讲读,也对私家注律更加重视,律学著作的种类达到了中国历史之最,律家的人数与创造力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何勤华《以古代中国与日本为中心的中华法系之律家考》
材料二 西方法律文化的传入肇始于鸦片战争之后。以留学归国的法政留学生为主体,以本土法律教育培养的法政人才为补充,形成了我国第一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他们以兼通中西法律的学术背景为出发点,从世界法律发展的最新趋势着眼,以现实批判的精神,反思当时的法律教学和学术研究,提出了一些思想观点和实际的改进方案。
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以在朝官员或在野学者等不同身份,穷毕生所学投身到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在历届国家政权的主持下,构建起一套近代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法律制度,现代的法律理念也随之传播衍生。
——摘编自刘宝东《职业法学家群体与近代中国法制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特点并分析其社会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世界银行前驻华代表皮特·鲍泰利教授说,“多党制并非民主的精髓,民主的要义是能够对人民负责”…基于这点认识,鲍泰利断言,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鲍泰利断言的中国攻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民主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一次重大的会议上,毛泽东深情地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次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解放战争开始前,国共两党军队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装备上,实力差距都极为悬殊。然而仅仅3年时间,形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取三大战役胜利,将鲜红的旗帜插遍神州大地,让古老的中国由此掀开新的篇章。下列关于解放战争期间史实排列正确的是
①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②以战促和,故都新生
③围困长春,主力南下攻坚锦州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1946年美苏关系开始恶化,蒋介石向美国“一边倒”,迫使斯大林转而支持中共全力夺取东北。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就曾预言,“国际援助一定要来”“如果不来,杀我脑袋”,并再三提出“东北是重要的”,是夺取全国胜利“决定的一环”。材料说明
A.东北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成为国共两党必争之地
B.中共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成为取胜关键
C.东北地区成为战后美苏两国冷战对抗的主要战场
D.苏联的无私援助成为中共在东北取胜的关键因素
中共中央认为:“目前我党向国民党及国内外提出改组政府主张时机己经成热”。于是正式向国民党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据此可知,中共中央提出这一主张是在
A. 国民革命前夕
B. 西安事变爆发后
C. 抗日战争后期
D. 渡江战役打响前